純美蘋果園

跑團活動區 => 私有分區 => Masquerade => 主题作者是: 佐鳥かなこ 于 2014-10-21, 周二 02:44:55

主题: 【Project PRAVDA】Aerocool DS200 (痛PCx水冷硬管)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0-21, 周二 02:44:55
(http://i.imgur.com/6LfISTD.png?1)
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プラウダ高校式樣痛PC製作。


目次
  一、前言
  二、設計構想
  三、Case介紹
  四、Case MOD 1
  五、水冷系統安裝
  六、Case MOD 2
  七、測試
  八、結語


一、前言

  大約六七月中旬,因緣際會地在活動中得到了一套以往夢寐以求的設備。
  然而,對所有硬體玩家來說都是一樣的,每一件新入手的玩物都會引申出更多煩惱。

  怎麼激發效能、怎麼改進外觀,一旦開始思考起零組件的搭配,就是這麼讓人欲罷不能。

  儘管也有著對效能的追求、和些許的虛榮;
  但對筆者而言,這種煩惱還是可以簡單地全部歸類為一項... ... 「我水冷要怎麼裝?」


系統規格

  (http://i.imgur.com/pLgUrgh.jpg)

  CPU :Intel Core i7-4770K (http://ark.intel.com/zh-tw/products/75123/Intel-Core-i7-4770K-Processor-8M-Cache-up-to-3_90-GHz)
  MB  :ASUS MAXIMUS VI FORMULA (http://www.asus.com/tw/Motherboards/MAXIMUS_VI_FORMULA/)
  RAM :AVEXIR core series 4GB*4(AVD3U21331104G-4CI) (http://www.avexir.com.tw/product/corespec.html)
  VGA :ROG POSEIDON-GTX770-P-2GD5 (http://www.asus.com/Graphics_Cards/ROG_POSEIDONGTX770P2GD5/)
  SSD :Intel SSD 520 Series  (http://ark.intel.com/zh-tw/products/66248/Intel-SSD-520-Series-120GB-2_5in-SATA-6Gbs-25nm-MLC)
  HDD :WD Black 1TB、Seagate 2TB
  PSU :SeaSonic SS-520FL (http://www.seasonic.com/product/pc_retail.jsp)
  CASE:Aerocool DS 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


二、設計構想


  開始涉足case mod這塊轉眼也過了一年了,回頭想想似乎還不曾做過什麼有主題性的改裝。
  而水冷系統玩著玩著,也開始慢慢有些倦怠。

  考慮到每每付出的成本實在不符比例,本已打算好好地找個安定的系統定下來... ...
  可結果證實我仍不是那種可以無視放在權充裸測架的筆電散熱器上的孩子那嚶嚶哭啼的人。

  正好碰上Aerocool出品的DS200測試活動,也就這麼又走回了老路子上。

  本次的改裝重點在於這是筆者首次打算嘗試硬管水冷安裝,
  製作主題機殼所需要訂製、自製的部分,對筆者來說也是全新的體驗。

  接下來,就是決定要使用何種主題進行改裝了。

  (http://i.imgur.com/9plVftR.jpg)

  筆者對DS 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這款機殼的第一印相就像是身處雪原,仿皮的表面觸感更增添了這個印象。
  
  這麼一想,改裝的主題很快就決定了。
  是2012年秋季放送的「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這部作品中,來自北海道的真理高中。

  (http://i.imgur.com/fkPkmnn.jpg?1)

  ガールズ&パンツァー是一部讓女孩子開著二戰時期的戰車開心玩耍的軍事主題動畫,
  其中真理高中則是一所充滿蘇聯風情的北國學校,操使著以T-34為首的著名車輛。

  隊長與副隊長的組合也是筆者繼桑妮雅與艾拉之後最喜歡的CP,諾納各種立役、不安地眼眶含淚的卡秋莎最棒了。

初步設計圖

  一邊沉浸在妄想裡,一邊開始設計水冷系統。
  DS 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屬於半塔型機殼,容納M6F (http://www.asus.com/tw/Motherboards/MAXIMUS_VI_FORMULA/)之後內部空間會顯得十分緊湊,這時便是考驗手腕的時候了。

  水冷管路

  (http://i.imgur.com/s4RcCqN.jpg?1)

  這孩子最大的特色便是在中塔的體型內,可以容納得下兩組280厚排,因此不需要煩惱冷排的安裝位置(雖然對於DIY水冷用的厚排需要些許修改)。

  配色

  (http://i.imgur.com/PHrjjKw.jpg?1)

  內部大概有個底之後,便開始考慮用色的問題。
  配色色卡上以蘇聯標準的紅金配色加上軍事風格的墨綠、以及象徵雪地的白色混合搭配。

  (http://i.imgur.com/pK8VWjt.jpg?1)

  按照配色重新調整,試著看看加上擋板和銘牌的效果。
  感覺上還不錯,就按照這個感覺下去。

  側板

  (http://i.imgur.com/Nqt2pL5.jpg?1)

  (http://i.imgur.com/Ht4zHqk.jpg?1)

  將側板改為全透壓克力,搭配彩圖透明印刷。
  非常喜歡MARSHANさん畫的這張圖,不但非常有透明感、更彷彿訴說著故事。
  (※經原作者同意使用※プラウダ高校 MARSHANさんより Pid=37541424)

  背板

  (http://i.imgur.com/aai0DZD.png?1)

  背板當然就是大大的LOGO囉!當然是真理高中風格的。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較看看這張圖和原本的LOGO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5/57/%E3%82%AC%E3%83%BC%E3%83%AB%E3%82%BA%26%E3%83%91%E3%83%B3%E3%83%84%E3%82%A1%E3%83%BC-logo_.jpg)的不同=D

  前面板

  (http://i.imgur.com/NyN2HHk.jpg?1)

  正面比較沒有什麼想法,預計用銀色的商標貼紙把它貼滿。


  好了,紙上談兵的部分到此為止,下回筆者會先帶來機殼的介紹、了解一些有趣的設計與拆解方式,為接下來的MOD工作做好準備。
主题: Case介紹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0-21, 周二 15:30:20
三、Case介紹


  這次的犧牲品... ... 不,是這次的主角(笑)
  Aerocool DS200 DEAD SiLENCE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是一款今年甫推出不久的靜音機殼,有簡潔的基本設計、以及活潑多樣的配色選擇。
  機殼的體型52*21*48分類上屬於中塔型機殼,適合M-ATX用戶或者喜歡緊湊型設計的玩家。


外觀簡介

  (http://i.imgur.com/YhIonPj.jpg)

  筆者將要用以改裝的是黑白配色/無側窗的版本。
  側窗的部分有單獨販售,本來有打算一併買來,不過後來還是決定乾脆一點直接做全景壓克力。

  (http://i.imgur.com/ke1LhWA.jpg)

  (http://i.imgur.com/ML5P4Ig.jpg)

  面板與頂部都是採用塑膠仿皮表層,觸感還不錯。
  進風口則設計在兩側的凹槽中,減少風切聲直接往外散布。


內部設計

  (http://i.imgur.com/CdD8qGS.jpg)

  側面鋼板以及主結構使用厚達0.8mm的鋼材,敷設高密度的吸音棉。
  與前述的設計相結合,達到靜音的訴求。

  對於有使用頂部風扇或者水冷排的玩家,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也付了一塊可自行更換的沖孔上蓋。
  網孔下方舖了一層透氣棉墊,除了濾網的機能外,同樣也能略起到吸音的作用。

  機殼本身支援到ATX的主機板、顯卡長29公分,後方預裝一顆12cm風扇。

  (http://i.imgur.com/7WK50pB.jpg)

  硬碟部分可以裝6個3.5/2.5吋裝置、2個2.5吋裝置,並且附贈一個5.25吋轉3.5吋的轉接架。

  (http://i.imgur.com/G04pcFg.jpg)

  (http://i.imgur.com/B9nyx7L.jpg)

  抽取式硬碟架已經是近年機殼的標準配備,以塑膠製成,分成2.5和3.5吋兩種。
  3.5吋的硬碟架是由橡膠防震座和金屬卡榫來固定硬碟,只要像這樣做彎折後再把硬碟對進去就可以了。
  不過側面的固定機制不是很穩固、不嫌麻煩的話建議還是鎖上。

  (http://i.imgur.com/E5gBqWv.jpg)
 
  (http://i.imgur.com/hfrAoiP.jpg)

  側板後方的空間約達2cm,剛好容納24pin線通過,在背線整理上還是得費點功夫。

  卸除後方的螺絲之後,中間的硬碟架可以取下,以便安裝較長的顯卡或水冷排,最大支援厚度達到4.5cm。
  Aerocool貼心地在這個位置設計了凹槽,方便玩家將280水冷排安裝進去。

  要注意的是,總高度只支援到32cm,像這樣上下都有突出的水冷排是沒辦法直接放進去的。
  這對市販的一體式冷排不會構成問題,但建議DIY水冷玩家在選用冷排時還是裝到240厚排就好了,否則還得為出水孔位大傷腦筋呢。


風扇控制與溫度監測面板

  (http://i.imgur.com/QeZXKhq.jpg)

  (http://i.imgur.com/k7UQrVu.jpg)

  上部I/O,雙USB2/USB3,以及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的另一個獨門特色,自帶風扇控制與溫度監控面板。
  面板以大4pin供電,一共提供3組風扇簡易控速(0V/5V/7V/12V),以及一個溫度探針。

  面板上的溫度可以選擇要以攝氏還是華氏呈現,燈色則有七段可以選擇。

  以下是面板實際操作的影片(溫度格式、面板燈色、測溫、風扇控制):
  http://youtu.be/x19Rt50KxPM (http://youtu.be/x19Rt50KxPM)
  

上蓋

  (http://i.imgur.com/yLBh8NN.jpg)

  (http://i.imgur.com/PQzuJYC.jpg)

  上蓋部分支援一個20cm、兩個12或14公分風扇,只要壓下後方的塑膠鎖扣就可以掀起更換,
  在安裝風扇與通常厚度的冷排的時候也就不需要特別卸下整個上蓋了。

  頂部空間的深度達到6公分,如果使用薄型水冷排的話,甚至可以直上雙面四風扇。
  因為後方的鎖扣的關係,冷排的支援高度最大達到4.5公分。

  (http://i.imgur.com/se08Lz2.jpg)

  和前面板一樣的問題,畢竟是設計給一體式水冷用的空間,280厚排還是沒辦法直接上(後面和右上角I/O的PCB卡到)。
  用薄排就不會有這問題了,而前方I/O下的空間足夠,目測要改裝360薄排的難度也不高。

  (http://i.imgur.com/A0FCECM.jpg)

  從後方可以將整個上蓋掀起,後側的方形開口方便水冷管線直接進入機殼。
  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可以說是個外置冷排的架構、再加上頂部護蓋。
  
  (http://i.imgur.com/VV7JIvs.jpg)

  I/O底下的電路板,其實沒有占用什麼高度,
  除了USB3和開機/重啟之外的線路都可以插拔,必要的時候可以移除用不到的線材。

前面板

  (http://i.imgur.com/FxK70bh.jpg)

  (http://i.imgur.com/5tAMmb9.jpg)

  和頂部相比,前面板的拆裝率就會比較高一點,支援兩組5.25吋裝置,兩個14或12公分風扇。
  機殼已經預裝了一顆14公分低轉風扇,鎖孔可以配合冷排做一點上下調整,並帶有一個快拆式的防塵罩。

  (http://i.imgur.com/MkcKQh7.jpg)

  底部使用格柵狀的底座設計確保電源進風,並搭配四個橡膠腳墊止滑防震。
  電源部同樣附有快拆式的防塵濾網。

  (http://i.imgur.com/ECJ0Ud6.jpg)

  (http://i.imgur.com/17PmN3v.jpg)

  只要移除後方兩個螺絲、以及前方隱藏在腳墊下的螺絲就可以將底座卸下。
  這邊可以看到前方的硬碟架是用鉚釘釘死的,就筆者而言還滿希望這部分也可以做拆裝,安裝前置水冷排的時候肯定會方便不少。


  (http://i.imgur.com/Fft43yD.jpg)

  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零組件全圖。


試組裝  
  把手邊的零件先試裝上去了解內部空間感,方便之後作業。

  (http://i.imgur.com/lzvu4vK.jpg)

  感覺真的是非常的剛剛好,ATX主機板毫無縫隙地貼滿整個主機板區域。
  好在電源和硬碟架之間、以及拆除地硬碟架位置還有足夠的空間。

  (http://i.imgur.com/wYD6Oel.jpg)

  在UL工廠訂做的電源線,還沒怎麼整理。
  頂部和後方的風扇使用的是Aerocool DS-140mm (http://www.aerocool.us/accessory/images/dsfan_14red.html)風扇,正面則裝了兩顆Noctua NF-P14s (http://www.noctua.at/main.php?show=productview&products_id=86&lng=en)。

  (http://i.imgur.com/wnC8zpL.jpg)

  先把冷排硬塞進去看看哪裡得修改。

  (http://i.imgur.com/QoN2lk2.jpg)

  正面安裝完成圖(?)

小結

  作為一款靜音機殼,Aerocool 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讓人看到了一種截然不同的設計方式。
  並不以賣弄又厚又妨礙通風的吸音棉為賣點,而是以鋼材的厚度與抗噪設計決勝負。
  高度的水冷支援以及方便玩家改裝的拆卸式面板都能讓人感受到設計者的用心。

  另外就是,這孩子完全不會割手,即使像這樣把全部的組件都拆光光,
  途中也沒有碰到過任何沒有做防割處理的部分,相當窩心。

  然而,中塔機殼的空間畢竟還是有其侷限,
  本次選做模擬的Alphacool NexXxoS XT45 (http://www.alphacool.com/product_info.php/info/p989_Alphacool-NexXxoS-XT45-Full-Copper-280mm.html)冷排在安裝的過程中並不順利,也是日後改裝時須優先處理的課題。
  

  (http://i.imgur.com/xCitqlm.jpg)

同場加映

  Aerocool DS-140mm (http://www.aerocool.us/accessory/images/dsfan_14red.html) FDB Fan Vs Noctua NF-P14s redux  (http://www.noctua.at/main.php?show=productview&products_id=86&lng=en)
  
  由於DS200使用的風扇大都是14cm規格,而目前台灣市面上能找到的14公分風扇實在很少,筆者也因此煩惱了一段時間。
  尤其是為了冷排需要的較大風壓,在普遍設定為1000轉的14公分扇中實在讓人有些為難。

  曾經考慮過訂購海盜的SP140,但最後還是直接上了Noctua NF-P14s (http://www.noctua.at/main.php?show=productview&products_id=86&lng=en)這顆風扇,1500轉,噪音也還算可以接受。

  (http://i.imgur.com/cHujReN.jpg)

  另一方面,在排氣扇的部分,則選擇了和機殼同為Aerocool出產的DS-140mm FDB風扇 (http://www.aerocool.us/accessory/images/dsfan_14red.html),
  這顆風扇和DS系列機殼有著共通的設計元素,用上了滿特別的雙材質扇葉以及吸音結構。

  (http://i.imgur.com/1DkJB78.jpg)
  
  既然手邊同時有這兩顆風扇... ... 那麼,就不免要來做個橫向測試了。
  測試工具是流蘇一式、Zenphone 6 上的Noise Detector這款APP,觀察風量並測定運轉噪音。

  測試內容請看VCR。

  http://youtu.be/mt4U920KVGM (http://)

測試結果
     對照組      實驗組       
名稱   NF-P14s (http://www.noctua.at/main.php?show=productview&products_id=86&lng=en)  DS-140mm (http://www.aerocool.us/accessory/images/dsfan_14red.html)  
測試條件 轉速訂為1000RPM,環境噪音8db
風量   較強       一般
噪音   62dB     55dB      

  其實我不確定這樣測會不會因為風量比較大,然後風聲測出來就疊上去了。
  
  主觀臆定的結果,NF-P14s (http://www.noctua.at/main.php?show=productview&products_id=86&lng=en)雖然比較吵,風量也比較大;
  而DS (http://www.aerocool.us/accessory/images/dsfan_14red.html)扇確實有表現的比較安靜、而風量也有達到可接受範圍。

  結果不太意外,把NF-P14s (http://www.noctua.at/main.php?show=productview&products_id=86&lng=en)設置在前方進氣口,DS (http://www.aerocool.us/accessory/images/dsfan_14red.html)扇安裝於上方做系統排風。


謝謝各位的耐心觀看,
下一個部份便是機殼的改裝了,我們周末再見!
主题: Case MOD 1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0-24, 周五 19:55:01
  再次感謝願意欣賞本作品的所有讀者,我會盡我所能地將拙作的製作過程一一呈現。

四、Case MOD 1


  機殼改裝的第一階直接就是動刀動槍的作業,
  為了給放不進機殼的水冷排足夠的空間、改善散熱條件,切割作業是無法避免的。

  使用的工具是電動磨刻機一把,護目鏡、口罩、耳罩、紙膠帶、CD筆。

  (http://i.imgur.com/pRHlixB.png)

  和上次 (http://www.coolaler.com/showthread.php/318218-%E3%80%90Define-R4%E6%94%B9%E8%A3%9D%E3%80%91%E6%9C%80%E8%BF%91%E5%BA%9C%E5%9F%8E%E6%B5%81%E8%A1%8C%E9%96%8B%E8%93%8B%E3%80%81%E6%8B%8B%E5%85%89%E3%80%81%E6%B6%B2%E6%85%8B%E9%87%91%E5%B1%AC%EF%BC%9A%E9%9D%9C%E9%9F%B3%E6%A9%9F%E6%AE%BC%E6%B0%B4%E5%86%B7%E5%85%A8%E6%AD%A6%E8%A1%8C)說好玩的不一樣,這次的作業真的會弄出一大堆金屬粉塵和戴奧辛... ...
  想進行類似作業的玩家請務必做好防護並在通風處或室外加工。

前置冷排

  (http://i.imgur.com/YW5t5zG.jpg)

  首先是前置水冷排,機殼原本只能容納到31.5公分的高度,
  本次使用的Alphacool NexXxoS XT45 (http://www.alphacool.com/product_info.php/info/p989_Alphacool-NexXxoS-XT45-Full-Copper-280mm.html)280厚排長度則約在32.5公分。

  採取的作法是把底部的鋼板開個洞讓它延伸到底座的空間裡。

  (http://i.imgur.com/h8FR0o1.jpg)

  在底部開出14.5*4.7的長方形孔洞以安裝冷排。

  (http://i.imgur.com/22j3fxC.jpg)

  以切割輪慢慢地割,光這個四方形就用掉了快10片切割輪。
  雖然如果有電鑽和線鋸的話作業起來會輕鬆不少... ... 但是筆者就只有這麼一把電磨。


  (http://i.imgur.com/WBl23P3.jpg)

  切下來後改用磨砂輪修邊,把鋒利的部分盡可能磨掉。

  (http://i.imgur.com/nSdQz49.jpg)

  最後則使用U型膠條封邊,1mm*5mm。
  這裡是暫時弄上去好做試安裝,可能的話底下切過的地方還得塗一層防鏽漆。

  (http://i.imgur.com/LzvyKjt.jpg)

  就可以將冷排從底部像這樣插進去了。
  這樣裝有個缺點是和風扇的鎖孔對不到,不過我不想把整個底部都挖掉,所以打算之後再想辦法固定冷排。


進、排風改善

  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78-case/ds/1257-ds-200-black-white-edition-information)的正面和頂部都能夠分別支援12和14公分的風扇,
  雖然方便,不過實際使用的時候會像下圖這樣擋住不少進風空間。

  (http://i.imgur.com/KFVRtCW.jpg)

  這邊將用不到的12公分風扇鎖點做切除。

  (http://i.imgur.com/IQXI3vT.jpg)

  此外,筆者也打算移除機殼上方與後方的蜂巢狀沖孔,稍微改善頂部對冷排的風壓、並且減少噪音
  頂部不整個挖掉,多少保留一點結構好支撐冷排。

  (http://i.imgur.com/co7B7nt.jpg)

  12公分孔位切除。

  (http://i.imgur.com/E7Qz6el.jpg)

  移除沖孔,後方同樣使用U型膠條封邊。
  看起來稍微清爽了些。

上置冷排

  這孩子在頂部冷排的安裝上也稍微有點問題,首先後面的鎖扣會卡到、右前方的音訊I/O突出的一角也是。

  (http://i.imgur.com/1vAszOE.jpg)

  (http://i.imgur.com/Pg7nAlY.jpg)

  電磨改上壓克力用的切割輪,把前面的PCB多餘部分,以及鎖扣都割下來。
  之後才發現不只鎖扣、上蓋後方也會頂到,所以只好一並挖個凹槽出來。

  ... ... 拿電磨切塑膠真的超臭的Q_O

  (http://i.imgur.com/VJ1z2v5.jpg)

  無事完成,上蓋闔上了。


試安裝

  本階段的MOD主要目標是把冷排裝進去,接著要測看看與風扇的搭配狀況。  


  (http://i.imgur.com/MRYSGJs.jpg)

  背面。

  (http://i.imgur.com/jMTwKXc.jpg)

  頂部,實際安裝位置比預期的稍微偏後一點,不過出水口勉強能拉得出來,過關。

  (http://i.imgur.com/FdUUTuZ.jpg)

  正面,看起來是相安無事,不過其實有兩個止水頭鎖不上去、忘了把頂部的止水頭需要的高度算進去。
  之後可能得要連5.25吋的位置都挖開好把冷排提高一點,或者真的把整個前置水冷排位置下方的底板都割掉了。


小結

  今天的進度到此為止,接下來幾天會繼續進行機殼的改修、並且逐步加入痛PC的元素OvO!
  向廠商訂做的東西差不多都寄來了,和諾娜跟卡秋莎見面的日子也不遠了(轉圈圈

  (http://i.imgur.com/wDI697S.jpg)
主题: 續 Case MOD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1-01, 周六 01:08:25
  (http://i.imgur.com/cRd9S8c.jpg)
  (早午餐之圖)

  這一次隔了比較久才更新,除了切割片用完了、壓克力加工比預期的還要不順利之外,
  之前買水冷配件的時候沒有算好導致筆者意外斷炊也是個主要理由( ;-;)
  
  這次的內容主要是接續上次把沒有修改好的部分處理完、以及內部壓克力飾板和側板的基本加工。

前置水冷排

  接續之前的作業,把前置冷排底下的鋼板全部切除,以便安裝風扇並且固定冷排。

  (http://i.imgur.com/S2XEnrX.jpg)

  把切除範圍擴大了一圈,作為安裝防割膠條的緩衝。
  接著便使用櫃子裡翻出來的調合漆為經過加工的部分進行防鏽處理。

  (http://i.imgur.com/jUyADXJ.jpg)

  機殼使用的鍍鋅鋼板(SECC)在經過切割失去表層保護之後,幾乎立刻就會開始生鏽,因此這個作業不能馬虎。
  不是很喜歡這種黏答答的油漆,不過筆者手邊也沒有別的塗料了 ˊ ˋ


飾板加工

  如果沒辦法做到完美的走線,那麼就把它們藏起來吧♪
  本部分製作5.25吋、冷排、硬碟、主機板底部、電源、以及主機板背板的飾板,除了藏線之外也提供主要的裝飾空間。

  (http://i.imgur.com/pKyXMrC.jpg)

  使用的材料為3mm壓克力板,工具有電磨(切割用)、電動起子機(代替電鑽)、壓克力刀、CD筆、尺規。

  (http://i.imgur.com/yaUdCWg.jpg)

  使用捲尺測量內部空間,然後在壓克力上畫出需要切割的範圍。

  (http://i.imgur.com/Yi6WyG6.jpg)

  有轉折的部分使用電磨做切割。
  作業沒過幾秒,筆者的小陽台便落得細雪片片... ... 不過是燒塑膠的味道。

  除了會產生壓克力碎屑之外,有些耐溫比較低的壓克力板用電動工具切割時會熔化,購買的時候需要注意一下。

  (http://i.imgur.com/6FpYXSM.jpg)

  筆者之前用剩的壓克力板就是這樣... ... 一切下去熔渣就噴得到處都是。
  這種的就只好用壓克力刀慢慢刮了。

  (http://i.imgur.com/D5fWGdU.jpg)

  側面飾板、電源擋板切割完成。

  (http://i.imgur.com/wriBKeC.jpg)

  主機板背部鋼板也打算用飾板修飾,遮掉不必要的出線處以及開孔。
  本來打算整個背板都用飾板蓋住,不過M6F (http://www.asus.com/tw/Motherboards/MAXIMUS_VI_FORMULA/)的ROG Armor已經把背部空間都佔滿了,所以便只做側面出線孔到冷排之間這段。

  (http://i.imgur.com/d2P69pP.jpg)

  鑽呀鑽,用起子機把銅柱位置的固定孔給鑽出來。

  (http://i.imgur.com/3gl7w18.jpg)

  加上5.25吋擋板、硬碟架擋板,飾板的切割就完成了=D


飾板包覆

  飾板自然不會用透明的直接上,那樣就失去意義了。
  況且以筆者的素人手藝來說,連要把壓克力的邊緣切得漂亮都成問題(笑

  這時候就得仰賴包裝材大人了!

  (http://i.imgur.com/cBDIU75.jpg)

  本次使用的包裝材為碳纖維布,又稱為卡夢(Carbon),具有獨特的紋路和優秀的包覆性。
  因為具有透氣性與熱塑性,一般在做貼皮時常遇到的氣泡和曲面包邊問題在它身上都不會發生。

  筆者買到的是亮面細紋的產品,要是紅色可以再深沉一些就好了。

  (http://i.imgur.com/jyUBF2v.jpg)

  碳纖維布的表面紋路除了裝飾性之外,同時也具有透氣效果。

  (http://i.imgur.com/BrQmSgB.jpg)

  本次使用的產品包含背膠,
  對準貼上去之後使用熱風槍或吹風機在表面吹過一遍,氣泡就會隨著纖維布的收縮而從透氣紋路裡被擠出來。


  (http://i.imgur.com/VHW5Jbv.jpg)

  (http://i.imgur.com/03ohPBA.jpg)

  飾板除了主機板背板之外使用紅色做搭配,
  將硬碟架的兩片飾板用L型鐵和雙面膠黏合之後一起鋪上。

  (http://i.imgur.com/amTbugZ.jpg)

  簡單俐落的直角包覆=D

  (http://i.imgur.com/JvguHTb.jpg)

  這張圖可以看到碳纖維布背面的獨特紋路,它就是使用這些紋路做透氣。

  (http://i.imgur.com/BH1HdXO.jpg)

  將出現孔劃開向內包。

  (http://i.imgur.com/ojxbFVX.jpg)

  包好的飾板使用... ... 「超炫鍍鉻飾條」進行收邊(笑抖抖
  這是用PVC邊條上表層銀漆的包邊材,本來好像是用在機車上,這次剛好拿來做壓克力邊緣的收邊。

  話說回來開口跟老闆說我要那個超炫鍍鉻飾條的時候真心羞恥到不行wwww

  (http://i.imgur.com/f9A7YAf.jpg)

  像這樣把需要的部分黏上,就能做出閃亮亮的邊緣。

  (http://i.imgur.com/p5ofoFL.jpg)

  5.25吋的擋板這邊筆者要下點小功夫,沒錯,目前出現的第一個真理高中主題LOGO!(終於)

  (http://i.imgur.com/38jrjF9.jpg)

  用30度刀片慢慢戳出來,在表面留下鏤空的圖案,準備用來打燈。
  希望之後可以發揮預期的效果OvO

  (http://i.imgur.com/aQJGKAr.jpg)

  飾板都做好囉~
  電源上蓋因為還得做比較多開孔,所以先不包。


壓克力全景側透

  側板的部分筆者打算直接把一整塊5mm壓克力板放上去,表面再貼上透明貼紙。
  這時候的問題就是怎麼做固定了。

  簡單地在四個角鑽孔之後使用手鎖螺絲做鎖固當然是最簡單的方法,
  不過在那之前,筆者先參考了Corsair 760T (http://www.corsair.com/en-in/graphite-series-760t-arctic-white-full-tower-windowed-case)等類似的全透機殼,嘗試了使用強力磁鐵+金屬掛勾的方式做固定。

  (http://i.imgur.com/XhJWuyn.jpg)

  加工前的側板以及文具行購得的強力磁鐵、電線整線掛勾,用於黏著的膏狀強力膠。

  (http://i.imgur.com/aLRZRjJ.jpg)

  強力磁鐵的尺寸為10*10*2mm,小小一個但是被兩片夾到的時候還是很痛(ゝω・)
  用上五個的話基本上就足夠撐住整片側板的重量了,掛勾只是輔助,就像左手一樣。

  (http://i.imgur.com/01ZCQwx.jpg)

  (http://i.imgur.com/fz3gX5z.jpg)

  先在側板上挖出和磁鐵一樣大的凹槽,深度大約抓在2~3mm之間,留點上膠的空間。
  不得不說電磨真的是新手MODDER的好夥伴,除了不能鑽金屬之外各種奇怪的要求大都能靠它解決。

  (http://i.imgur.com/RqaJM55.jpg)

  這邊使用圓柱磨頭慢慢磨到需要的深度,然後就能上個膠、把磁鐵嵌進去囉。

  (http://i.imgur.com/qsnqsYO.jpg)

  這些整線掛勾原本使用泡棉背膠,稍微有點厚度不太適用。
  所以筆者先將背膠清除乾淨,直接用強力膠來黏。

  (http://i.imgur.com/T0AQAWl.jpg)

  黏上去之後大概是像這樣,用掛鉤的部分和機殼上原本的孔位定位,主要靠強力磁鐵做吸附。

  (http://i.imgur.com/wVAwkH8.jpg)

  在貼上貼紙之前先用牛皮紙膠帶保護一下邊角... ...
  才不是為了把磁鐵和掛勾後面醜醜的貼面遮起來呢。

  至此,這階段的工作就告一段落了。
  休息一下,讓筆者準備個小結吧~


小結與試裝

  將基本部件安裝上機殼、前方與上下面板也同時歸位,終於開始有個大概的樣子了。
  雖然側面飾板的紅色有些太亮,不過整體的紅黑兩色搭配效果還算可以接受。  

  (http://i.imgur.com/5WzwA6U.jpg)

  側板的底部遮得比較高,主要是為了把主機板下方的音效I/O、風扇線及ROG裝置連接線一並做遮蔽。
  從這邊可以發現底部的結構和底板之間稍微有點縫隙,大概是膠條和底板支架卡到了,之後得修它一修。
  
  (http://i.imgur.com/Mem7nen.jpg)

  內部結構,前置冷排終於正常安裝,
  5.25吋的擋板因為沒算到風扇的關係設定的太長了,稍後也得磨掉多餘的部分。

  (http://i.imgur.com/x4SDRXd.jpg)

  鍍鉻邊條的接縫嗯... ...
  這傢伙不行了,再不快點想些辦法的話。

  (http://i.imgur.com/Fbeuvky.jpg)

  剛才提到的擋板,基本上是直接把最下方的PCI-E插槽蓋住、把主機板底部的線材都藏起來。
  之後可能會視狀況稍微壓低一點,但這下方也會用來安裝水冷馬達,所以需要比較大的空間。

  (http://i.imgur.com/Aqflgkx.jpg)

  頂部冷排的出水口空間相當侷限,如果不移除後方的12公分風扇,水路的調整就需要多費點功夫。

  (http://i.imgur.com/jo1R26Y.jpg)

  上蓋的部分如果使用原本的上蓋將會沒辦法出風,之後大概會對隨機附贈的沖孔上蓋做點加工來使用。

  (http://i.imgur.com/qscHwAC.jpg)

  背面的風扇倒是過得非常快活,由於少了沖孔的關係,噪音和風量都十分漂亮。

  (http://i.imgur.com/WAY2Wvk.jpg)

  正面安裝的是ROG Front Base (http://www.asus.com/Motherboards/ROG_Front_Base/)有在考慮要不要用黑色碳纖維布做點美化。


  (http://i.imgur.com/AEv3nxg.jpg)

  最後是安裝側透板的效果,
  剛撕掉保護膜的壓克力板真的是美到不行♡

  (http://i.imgur.com/3l8Prt9.jpg)

  不過右上角稍微有點凸起,稍後可能要用熱風槍坳一下板子或是想辦法固定。
  
  到這裡MOD1的部分就結束了,幾乎所有作業都是第一次嘗試、前前後後大概花了十幾個小時。


預告

  接下來會進行MOD2的部分,主要是把裝飾性的部件安裝上去,進行主題性改造。
  除了一些軍武風格的裝飾品之外,就是要貼上側板的透明貼紙、背板的LOGO等等。

  做完之後大概就會直接開始進行水冷改裝了,也不一定會不會合併成一篇發出來。

  (http://i.imgur.com/QjM1G2t.jpg)

  (http://i.imgur.com/f5vK3Ym.jpg)

  謝謝支持這個計畫的所有網友,也歡迎提供各種建議與討論。
  願意忍受這傢伙製造的噪音的親愛鄰居們,能夠沐浴在溫柔地提醒筆者早點睡的敲地板聲(並沒有)中是筆者一生的幸福。
 
  我們下周再見,掰掰~(http://i.imgur.com/hXguBh6.png)
主题: 五、Case MOD 2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1-10, 周一 02:34:03
五、Case MOD 2

  午安,這裡是佐鳥かなこ,本次更新進行的是機殼的外部與內裝外觀改善,就是一些塗裝和貼紙的部分囉。

  題外話是很可惜沒有趕上上周末的網聚,雖然改裝是及時完成了、不過不知道是熬夜的關係還是怎麼樣,上完水冷之後我發現我... ... 完 全 搬 不 動 她|||

  臨時找不到人幫忙載,雖然很可惜,不過有興趣的朋友還是可以繼續關注本主題唷=]

  (http://i.imgur.com/SqQwl0B.jpg)


上蓋沖孔上色

  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本身附贈的一片網孔上蓋,提供頂置風扇或冷排的散熱。
  不管機殼本身是什麼顏色都是統一黑色,此處將它與面板做統一。

  (http://i.imgur.com/IUMQBm7.jpg)

  (http://i.imgur.com/rZePivk.jpg)

  強化頂部散熱的沖孔上蓋,中間鋪有加減吸音的棉片。
  由於只是將鐵網反摺固定,這裡將其折下,移除鐵網進行上色。

  (http://i.imgur.com/HoJmd0T.jpg)

  (http://i.imgur.com/92YvGL0.jpg)
  
  移除沒有作用的棉片、用噴罐交叉覆塗幾層白色,風乾一天之後,使用透明平光(消光)漆改善表層質感。

  同樣再風乾個一天。

  (http://i.imgur.com/nabTfgE.jpg)

  上完色之後感覺統一多了。


風扇護網

  這部分倒是猶豫了很久,有網友建議還是加上個護網好... ...
  本來不太想裝的,畢竟DS風扇一半橡膠材質,被打到也不會受傷。

  不過這麼想的時候,一個不小心就被剛買來的底部風扇割到手指Q_O

  (http://i.imgur.com/rEnpJaY.jpg)

  筆者非常喜歡銀欣的這個mark,雪花和白色也挺搭的。

  (http://i.imgur.com/GuMRF20.jpg)

  (http://i.imgur.com/BWVvysc.jpg)

  接下來就是把mark之外的部分塗成白色囉。
  這個護網的規格是滿奇妙的13.5公分,裝進12公分位稍微有點卡卡的。


5.25吋內側檔板校徽

  Pravda高中的校徽是仿造前蘇聯的國旗設計的,在剪刀底下以交錯的T字尺及角尺構成。
  也就是先前在鋪碳纖維布時預留的鏤空部分~

  (http://i.imgur.com/dAb8C9B.jpg)

  如果說原本的蘇聯旗幟是象徵農民的鐮刀、工人的槌子以及軍人的五角星,
  這個校徽象徵的就是家政、木工和數學了吧,或許真理的諸位雖然看起來殺氣騰騰、實際上都意外的宜家呢(笑

  (http://i.imgur.com/KO21NMx.jpg)
  
  設計上加上麥穗桂冠與五角星,使用手邊的保麗龍膠做固定。

  (http://i.imgur.com/duRROgE.jpg)

  為了做出銘牌效果,使用硬皮書用的銅製護角進行封邊。

  (http://i.imgur.com/ubM5lDf.jpg)

  (http://i.imgur.com/LaS0LmO.jpg)
  
  用膠槌搭配手工用的丸斬固定,然後再用老虎鉗夾緊,做出正式的銘牌般的感覺。

  
燈條配色

  檔板鏤空的用意,在於配合燈飾打出光影。

  (http://i.imgur.com/QHJmDw5.jpg)

  為了方便做配色,筆者通常只買白色的燈條,再用玻璃紙做濾光。
  這次以黃色玻璃紙配出主體照明用的暖白色、以及配色用的金色。

  (http://i.imgur.com/gz7cf8R.jpg)

  暖白色捲兩層、金色捲三層,用雙面膠和透明貼紙固定。

  (http://i.imgur.com/ey4EIDX.jpg)

  和原本超亮的白色作對比,筆者也比較喜歡柔和一點的顏色。

  (http://i.imgur.com/gRButVZ.jpg)

  嗯... ... 其實打出來還是黃色呢(笑


側檔板領章、銅質銘牌

  在空曠的側板上增加點裝飾,主要搭配底色配上金色點綴。
  
  (http://i.imgur.com/wl5IhgA.jpg)
  
  據說是以前留下來的備品,技術學院的領章,和這次的主題挺相符的。

  (http://i.imgur.com/N8xSeRA.jpg)

  背部是以鋁製的鈕扣鎖上。

  (http://i.imgur.com/UoifnAO.jpg)

  在露天訂製的銅製銘牌,預留鉚釘用的固定孔。
  
  (http://i.imgur.com/vKlwKPH.jpg)

  皮件使用的鉚釘,半徑10mm、高12mm左右。
  使用丸斬將兩個部件敲合就能固定了。

  (http://i.imgur.com/th3eOnb.jpg)

  將校徽與校名作結合的圖樣,是參考真理報的LOGO設計。
  製作方式看起來像是在髮絲紋薄銅板上做陽刻,把挖去的部分補上顏色的樣子。


背板LOGO、側透貼紙

  將整片壓克力側透板、機殼側板貼上貼紙,使用材質應為卡典。

  (http://i.imgur.com/SzG13J2.jpg)

  LOGO及透明貼紙各一式,四百元。

  (http://i.imgur.com/J1V0llG.jpg)

  首先把背板LOGO裁下,按照需求作排列。

  (http://i.imgur.com/XVBii5i.jpg)

  三層結構的貼紙,撕下時最上面的透明薄膜會和圖案一起下來、貼上時則利用黏性差使兩者分開。
  這樣一來貼比較細緻的圖案的時候也不會隨便破掉。

  (http://i.imgur.com/pTEKNQP.jpg)

  對穩之後用毛巾以畫圓的方式慢慢將貼紙貼上、減少氣泡。

  (http://i.imgur.com/jfuUNkM.jpg)

  (http://i.imgur.com/MLOp6Qm.jpg)

  把原本的小花圖案修改為雪花、草原更換為雪地,美穗跟IV號則替換為坐在諾娜肩膀上的卡秋莎和IS-2。
  Девочки и танки就是俄文的Girl and tank的意思=]

  (http://i.imgur.com/Ha7yz4z.jpg)

  剛貼上去的貼紙還是會反光,所以加噴一層平光漆做消光、兼做保護膜。

  (http://i.imgur.com/QviCYVW.jpg)

  再次感謝MARSHANさん提供側板圖,北方戰線萬歲~

  (http://i.imgur.com/M0miX9o.jpg)

  貼紙本身還滿有厚度的,透度不錯、但是邊緣稍微有點模糊。

  (http://i.imgur.com/LUrsWyh.jpg)

  大面積張貼比較麻煩,一樣是推圓慢慢貼,但是一開始要對正就花了不少時間。
  不得以的時候則使用筆刀側削來清除氣泡。

  (http://i.imgur.com/qvhTSIO.jpg)

  四個角一樣使用銅製護角來包邊兼防撞。

  (http://i.imgur.com/BlkI3dG.jpg)

  大片裝飾的部分就完成囉~
  
  
水箱彩繪

  裝飾部分以水箱彩繪做收尾,當然也是嘗試配合主題進行彩繪。

  (http://i.imgur.com/GM20YtP.jpg)

  Bykski和Syscool出品的9公分及11公分圓柱水箱,直徑50mm,容量數十到100cc左右。
  本次將兩個水箱串聯使用,兼做注水及消泡。

  (http://i.imgur.com/ok3Gl86.jpg)

  先將透明部分用紙膠帶和牛皮紙膠帶包好。

  (http://i.imgur.com/NYRoZUp.jpg)

  短水箱噴上深金色,模擬銅色。

  (http://i.imgur.com/er0adsa.jpg)

  長水箱則用田宮XF-61壓克力顏料塗上蘇聯綠。

  (http://i.imgur.com/a8GaxjV.jpg)

  補上銀灰色扣環,之後再噴上消光漆。

  (http://i.imgur.com/AjlSwoP.jpg)

  用筆刀雕出標示,再以完稿膠黏上。
  或許用水貼比較好吧,不,肯定是用水貼比較好|||

  (http://i.imgur.com/5qYDPjc.jpg)

  就這樣囉,兩個水箱的概念分別是卡秋沙喜歡的KV-2所使用的152mm彈頭和底火筒=D


小結

  至此水冷前的準備都完成囉,下一步就是最後的水冷改裝與上水作業了。
  首先把所有的零件湊起來為這孩子做最後一次假組,好確認效果、水路設計和最後的修改作業。

  (http://i.imgur.com/gDTYSiY.jpg)

  用預備電源點上風扇與燈條,差不多就有點感覺了呢。

  (http://i.imgur.com/qImyXox.jpg)

  燈條的走線之後打算換到另一邊。
  後方的冷排出水口要繞出來需要多費點腦筋。

  (http://i.imgur.com/7K4rRKW.jpg)

  先用金屬對接把水箱和冷排直接接上。
  5.25吋位置有發生些漏光,之後可能補一片卡蹦上去。

  (http://i.imgur.com/B4XUHPG.jpg)

  (http://i.imgur.com/SqQwl0B.jpg)

  背板與側透板,整個感覺終於成形了。
  因為內部以深色系為主,彩印側透其實效果不是很好,雖然中途隱約就想到了,但還是有點失望呢(苦笑
  
預告

  這次更新就到這裡,下次會先把使用的零組件和水冷用品稍微介紹過,
  然後就是硬管水冷的初挑戰,也打算像先前一樣寫些心得順便拍段短片。

  (http://i.imgur.com/I2NJZe9.jpg)
主题: 同場加映 CM Storm QuickFire XT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1-10, 周一 02:48:04
同場加映

  在組裝到一半的時候發生了個小插曲,前一刻還在替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做最後一次假組,下一刻快遞就上門了。

  雖然最近買了不少東西,不過卻沒有印象有什麼是有動用到快遞大人的... ... 一邊還在疑惑是不是家裡寄來了厚衣,一邊就因為CoolerMaster的大提袋在快遞大哥面前尖叫出來。

  (http://i.imgur.com/jE7wX3W.jpg)

  前幾天很幸運的在Cooler Master Taiwan 酷碼科技辦的粉絲頁活動裡抽到了Quick Fire TK (http://gaming.coolermaster.com/tw/products/keyboards/quickfiretk/)白色版,
  昨天活動才結束、今天早上收到了通知,本想來大概明後天才會到、不意竟然當日送達♡

  (http://i.imgur.com/QpHF0wl.jpg)

  因為CP值不錯的關係,其實手上的鍵盤也是Cooler Master出品的QuickFire XT (http://gaming.coolermaster.com/tw/products/keyboards/QuickFireXT/)。
  與使用中的鍵盤對比,92鍵(87鍵規格)和104鍵相較之下小巧可人。
  
  (http://i.imgur.com/fUXNd0p.jpg)

  全鍵白色呼吸燈背光,可以調整各種燈光模式。

  整個就和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的超搭的呀XD
  

  謝謝各位的觀看,我們這幾天再見(http://i.imgur.com/67kloLm.gif)
主题: Re: 【Project PRAVDA】Aerocool DS200 (痛PCx水冷硬管)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1-16, 周日 11:23:22
  這週是各地的期中考週,不過這顯然不是佐鳥沒發文的理由。
  不過在拍成品圖的這幾天發生了比較尷尬的狀況,我們晚點會提到這件事。

  本次的更新內容為組件的簡單介紹,以及最後的水冷改裝工作。
  完成圖和基本測試目前絕贊進行中。

幕間:水冷零件、零組件介紹

一、水冷零件

  構成散熱系統的心臟、血管與骨肉,本系統以內徑10mm/外徑14mm的壓克力管構成。

  首次採買的硬管零件和過去所使用的幾乎沒有共通性,筆者選擇的是中低價位、品質沒有逾越最後一條防線的產品。
  正向點說,CP值相當漂亮;另一方面而言,到處都存在著程度不同的隱憂。

  我... ... 我才不擔心呢!(撇頭

   (http://i.imgur.com/FWpdYsn.jpg)

  核心零件的水冷排、水冷頭為德國Alphacool純銅產品,幫浦為大陸Bykski控速水泵。
  壓克力管、各種接頭,乃至於水冷液則均為大陸Barrow出品。

   (http://i.imgur.com/P0bktzr.jpg)

   (http://i.imgur.com/p0Kipl9.jpg)

   (http://i.imgur.com/wlqUlJx.jpg)

  Alphacool NexXxoS XP³ Light - Black Chrome (http://www.alphacool.com/product_info.php/info/p1231_Alphacool-NexXxoS-XP--Light---Black-Chrome---Edition-.html?language=en),全銅製結構,帶噴射水道。
  本來在這孩子和Phobia的產品間游移了一會兒,但最後還是覺得和冷排湊一套感覺比較有裝備加值(?


   (http://i.imgur.com/Ev9c2mh.jpg)

  (http://i.imgur.com/Z4bIW2O.jpg)

  Alphacool NexXxoS XT45 Full Copper 280mm (http://www.alphacool.com/product_info.php/info/p989_Alphacool-NexXxoS-XT45-Full-Copper-280mm.html),當初一看到各站開箱提到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支援280厚排的時候幾乎立刻就買了。

  結果嘛… … 就是前面那樣囉(苦笑

  比較特別的是兩個出水位置都有三個方向可以選擇,底部也有預留保養用的排水孔。雖然方便,卻也讓這孩子原本就超過280mm規格的尺寸變得更大了。

  (http://i.imgur.com/eThwMYN.jpg)

  冷排內部的雙層水道。


  (http://i.imgur.com/lafquNU.jpg)
 
  (http://i.imgur.com/q40oSId.jpg)
 
  Bykski PUMP-H SC1000,揚程號稱7米,流量約840L/H,帶手動控速及3pin測速。
  實際使用時噪音和震動都滿明顯的,不過水壓很讓人滿意。

  咦?你問我為什麼?
  … … 這孩子第一次啟動的時候就把出水口的水管噴掉了嘛☆


  (http://i.imgur.com/DTySawM.jpg)
 
  (http://i.imgur.com/ouxBYL2.jpg)

  Barrow 內徑10mm/外徑14mm透明壓克力管 (http://www.barrow.com.cn/content/?270.html),較EK的10mm/12mm厚了些。

  因為預計會浪費掉不少,這次直接買了8支40公分。實際上測試用掉了一支,實際安裝也只用掉了三支。

  上面白色的膠條是9mm矽膠實心條,耐溫可以到200度左右,用來在彎管的時候防止管壁變形。

  (http://i.imgur.com/FkLG8OC.jpg)

  (http://i.imgur.com/0pv00Qr.jpg)

  外徑10mm/內徑14mm。

  
  (http://i.imgur.com/cTvMXN0.jpg)

  豪華的(實際上也幾乎是最花錢的)水冷接頭、連接頭、對接、延長座、轉接頭、止水閥、平衡閥、球型三通中間的是電子式流速計、下方的則是配合水箱使用的測溫探針,都是由大陸Barrow出品。

  這個品牌的接頭價格大概都在EK等大廠的1/3~1/4之間,設計多直接沿(ㄈㄨˋ)用(ㄓˋ)Bitspower (http://www.bitspower.com/)及Koolance (http://koolance.com/)方案。

  品質當然是有落差,但水冷使用的規格都是成熟的工業規格了,意外的沒有發現太嚴重的問題。

  (http://i.imgur.com/K36ozVY.jpg)

  出水頭的部分這次主要使用手鎖式的連接頭,也購入了幾個直插式的備用。除了出水頭之外用得最兇的就是90度旋轉座了。

  這大概就是軟管和硬管水冷差異最顯著的地方了。

  硬管系統在安裝上彈性較小,極為仰賴各種角度的轉接座、對接和延長座,成本也就一口氣水漲船高。尤其是如果不打算進行彎管,那花費可是得嗑上幾個月泡麵呢。


  (http://i.imgur.com/QKBq7Yw.jpg)

  本次改裝以雪地為基調,水冷液自然也就打算採用白色。

  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白色水冷液似乎只有EK的Pastel WHITE (http://www.ekwb.com/shop/ek-ekoolant-pastel-white-concentrate-250ml.html)這款,日前也在友站看到前輩自行調製。

  但是為了省點預算就直接訂購了Barrow的白色水冷液… … 前面提到的糗事也就從這裡開始說起… …

  上圖是本產品放了一週、兩週、三周到一個月的比對圖,大約放了一個月之後就會油水分離。

  筆者本來認為在流動系統裡這個沉澱速度應該是無傷大雅,然而,這款水冷液使用的染料它竟然會沾黏在壓克力管壁上,用沒三天水冷液立刻變成透明的、水箱和水冷管積了一層雪Orz

  嗯… … 這都是後話了,主要的水冷組件介紹到這裡,下面則帶過系統零組件。


二、系統組件

  本次的系統是在WD舉辦的徵文抽獎活動中幸運獲得的,之後經過了幾次交換。在這裡先致上最高的感謝之意,否則筆者大概一輩子也用不起這樣的設備。

  (http://i.imgur.com/KeUqW5o.jpg)

  在處理機殼的時候就這樣放在筆電散熱座上用。

  (http://i.imgur.com/2sdlbBn.jpg)

  大家都很熟悉的Intel Core i7-4770K (http://ark.intel.com/zh-tw/products/75123/Intel-Core-i7-4770K-Processor-8M-Cache-up-to-3_90-GHz),體質普普。

  (http://i.imgur.com/WEnHT4j.jpg)

  Avexir core series DDR3 2133記憶體4G*4 (http://www.avexir.com.tw/product/corespec.html)。
  LED呼吸燈燈條設計十分夢幻,這次是紅光版本。

  (http://i.imgur.com/mBrac0H.jpg)

  (http://i.imgur.com/4wHOixw.jpg)

  ASUS MAXIMUS VI FORMULA (http://www.asus.com/tw/Motherboards/MAXIMUS_VI_FORMULA/),Z87晶片組。自從開始接觸水冷之後Formula系列一直是筆者心目中的神版。乾淨的音效和自帶MOS水冷頭,實在是美到不行。

  6代加上裝甲之後整個版型更是… … 噢。

  雖然後來有網友提到MOS區的水冷頭是鋁質的,和其他銅製冷頭可能會產生電池效應。

  但是誰在乎呢?
  她是這麼的美麗不是嗎♡

  (http://i.imgur.com/MUCr8z5.jpg)

  (http://i.imgur.com/EK7gp7b.jpg)

  ROG POSEIDON GTX770 (http://www.asus.com/Graphics_Cards/ROG_POSEIDONGTX770P2GD5/),這張也是怎麼說… … 後來貶抑的部分比較多,不過筆者第一次在去年六月看到這個設計的時候尖叫的就像是第一次聽五月天現場演唱會的小女孩一樣,覺得這複合散熱簡直天才。

  所謂的DirectCU H2O散熱器最後雖然不過是在均熱板上添一條6還8mm的銅管當作水道,但這倒是不減她的經濟效益,又能湊出ROG套裝,何樂而不為呢。

延伸閱讀:
  【DirectCU H2O】加水行不行?ROG POSEIDON GTX770散熱效能簡測 (http://www.coolaler.com/showthread.php/321198-%E3%80%90DirectCU-H2O%E3%80%91%E5%8A%A0%E6%B0%B4%E8%A1%8C%E4%B8%8D%E8%A1%8C%EF%BC%9FROG-POSEIDON-GTX770%E6%95%A3%E7%86%B1%E6%95%88%E8%83%BD%E7%B0%A1%E6%B8%AC?p=3256668#post3256668)

  (http://i.imgur.com/XV2jBpO.jpg)

  SeaSonic SS-520FL (http://www.seasonic.com/product/pc_retail.jsp),在尋找電源的時候,為了搭配模組化線材,筆者想要的是全模組化、600W左右、轉換效率越高越好的產品,在預算限制之下精算了主機的耗電量,最後選擇了這款電源。

  (http://i.imgur.com/jTfwZDb.jpg)

  ROG Front Base (http://www.asus.com/Motherboards/ROG_Front_Base/),對前置監控面板的選擇,有考慮過用Aerocool Cool Touch-E搭配NZXT hue的組合。但最後在玩家聯盟無意間看到了這孩子,便直接向大陸ASUS做訂購了。
  以ROG來說道不是很貴的配件,除了監控功能之外還具備逃生模式之類的有趣功能,非常有意思的產品。


  窩回去繼續敲字,晚點見=D
主题: 六、水冷系統安裝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1-25, 周二 02:15:20
六、水冷系統安裝

  這禮拜筆者住的租屋處樓上開始進行地板刨除,每天早上都在噪音凌遲中醒來… … 日間幾乎無法待在家裡。

  本文終於來到最後的水冷系統安裝部分,由於幾乎是一個晚上全部拚出來的,回過頭來發現似乎漏了些過程(汗),這部分筆者會試著用影片補足。

  本次將從零組件上機、最後修改、整線,來到硬管加工、配管的部分,上水和實機照。

  (http://i.imgur.com/qbMHlL2.jpg)

  徹夜工作前在小陽台臨時搭起的0.5坪工作間,雖然用起來還算方便,不過擺好了之後才發現把廁所的門完全堵死了,半夜的時候各種意義上超危險☆


1、   零組件上機

  硬管水冷在安裝上需要直接在所有零件裝妥後才能開始配管,試水的時候也只能直接在安裝好的狀態測試,風險稍微大些。

CPU冷頭

  (http://i.imgur.com/ZXEL79c.jpg)

  首先是CPU冷頭的安裝,使用的散熱膏是MX-4 (http://www.arctic.ac/worldwide_en/mx-4.html)和之前 (http://www.coolaler.com/showthread.php/318218-%E3%80%90Define-R4%E6%94%B9%E8%A3%9D%E3%80%91%E6%9C%80%E8%BF%91%E5%BA%9C%E5%9F%8E%E6%B5%81%E8%A1%8C%E9%96%8B%E8%93%8B%E3%80%81%E6%8B%8B%E5%85%89%E3%80%81%E6%B6%B2%E6%85%8B%E9%87%91%E5%B1%AC%EF%BC%9A%E9%9D%9C%E9%9F%B3%E6%A9%9F%E6%AE%BC%E6%B0%B4%E5%86%B7%E5%85%A8%E6%AD%A6%E8%A1%8C)剩下來的Liquid Ultra (http://www.coollaboratory.com/en/products/liquid-ultra/)液態金屬。

  (http://i.imgur.com/buy8DDF.jpg)

  (http://i.imgur.com/D0SokY3.jpg)

  (http://i.imgur.com/F6pAOD2.jpg)

  處理得滿多次的了,塗起來還算駕輕就熟。
  先用MX-4 (http://www.arctic.ac/worldwide_en/mx-4.html)框出外沿防側漏,然後使用水彩筆輕輕將少量液態金屬刷開,水冷頭底部則依照4770K的晶片位置塗上一小塊、好方便液態金屬接合。

  (http://i.imgur.com/WxnrNOl.jpg)

 CPU冷頭上直接安裝快速接頭、MOS冷頭則使用90度出水頭。


水冷排安裝

  在安裝水冷排時遇到幾個小問題,由於Alpha cool冷排 (http://www.alphacool.com/product_info.php/info/p989_Alphacool-NexXxoS-XT45-Full-Copper-280mm.html)附的沉頭螺絲實在太纖細,連鎖風扇都會直接滑下來。

  (http://i.imgur.com/cHIOdFC.jpg)

  找來找去最後找到了這個像是滑司的電鍍紅色M3螺絲鋁質墊片,套上去之後就比較好鎖固了,改裝上似乎滿常被用到的。

  (http://i.imgur.com/RgoF3PK.jpg)

  (http://i.imgur.com/KK9i7Cw.jpg)

  修改了一下機殼正面的風扇鎖點,最下方超出去的部分使用L型鐵片做延長之後固定。

  (http://i.imgur.com/4913FFU.jpg)

  頂部冷排也使用這批螺絲固定,感覺上視覺效果是比用一般的螺絲好上不少。


風扇安裝

  本次使用的電源是海韻的520FL (http://www.seasonic.com/product/pc_retail.jsp)無風扇電源,然而,由於筆者打算把電源和線材都藏起來,還是得加裝輔助散熱的風扇。

  (http://i.imgur.com/GFatwDC.jpg)

  使用Scythe的KAZE-JYU               Slim (http://www.scythe.co.jp/cooler/kaze-jyu-slim.html)10公分薄型風扇,加上模型用鋁網防止異物捲入。

  (http://i.imgur.com/uRtdK79.jpg)

  本來也有想過直接把風扇裝進電源的內部,不過海韻的保固貼紙比較難處理,於是最後使用防震拉釘固定在機殼底部的外側。

  (http://i.imgur.com/XaWMbat.jpg)

  後方則裝上塗白的風扇護網,一樣用拉丁朝內固定。


飾板安裝

  (http://i.imgur.com/o6ILmRf.jpg)

  用泡棉膠和強力雙面膠將需要固定的飾板先定位,然後逐一裝上內部零件。

  (http://i.imgur.com/xvOk9A3.jpg)
 
  (http://i.imgur.com/vzo7RdG.jpg)

  (http://i.imgur.com/zl6niOU.jpg)

  把飾板和出水頭都安裝上去之後,配管方式就確定了。
  接下來則是處理配線的部分。


整線

  使用了軍綠色的模組線,整線原則當然就是盡量減少露出來的部分,外露的線材則盡可能處理得平整。

  (http://i.imgur.com/W9CMM2N.jpg)

  由於底部還要放幫浦,配線自然得盡量緊湊。

  (http://i.imgur.com/VG0MT50.jpg)

  24pin在從背板出線之前先安上一組模組理線梳。

  (http://i.imgur.com/VynqPsj.jpg)
  
  (http://i.imgur.com/bwnz4zB.jpg)
 
  機殼本身付的19pin接頭帶了向下相容用的USB2接頭,雖然方便但是用不到的時候不免顯得累贅,直接把它剪掉用絕緣膠帶包起來。

  (http://i.imgur.com/kR9ep9d.jpg)

  DS200 (http://www.aerocool.com.tw/index.php/chassis/ds/ds-200)的空間設計上沒有預留太大的背線空間,仍然需要把背部線材弄整齊才關得起來。

  (http://i.imgur.com/4Wf6ncx.jpg)

  機殼付的測溫探針筆者將之貼在第一個冷排的進水口處,作為機殼內溫度與末端水溫的參考值。

  (http://i.imgur.com/LU5bQxJ.jpg)

  (http://i.imgur.com/46EUpNk.jpg)

  (http://i.imgur.com/JS04Y8k.jpg)

  SC-1000附有手動的控速旋鈕,將PCI擋板挖出適當大小的洞固定在後方以便使用。

  (http://i.imgur.com/4wJpcNY.jpg)

  測量過各組件的出水頭相對位置後,使用泡棉膠將幫浦固定在硬碟架旁。

  (http://i.imgur.com/nQU3hr2.jpg)

  1號水箱底部鎖上測溫止水頭,連接到主機板上。

  (http://i.imgur.com/oqy6cKO.jpg)

  走線和配管方式都確定之後,把之前做到一半的隔板拿出來,切出穿線、穿管用的開孔。

  (http://i.imgur.com/irXSwbR.jpg)

  三度確認主機板底部的連接線都正確接上後,便把隔板卡上。

  (http://i.imgur.com/aadDrE6.jpg)
 
  (http://i.imgur.com/lI3gANM.jpg)

  顯示卡的電源線同樣使用模組理線梳先排列整齊之後再穿出。
  至此元件配置完成。


2、硬管加工、配管


  初次挑戰的硬管加工!
  使用14mm外徑壓克力管,因為還不是很熟悉作法,配置上每一段水路盡量只彎一次、只彎90度一種角度。

  (http://i.imgur.com/pK8VWjt.jpg?1)

  配管比起一開始的設計,決定讓CPU冷頭出水後直接接到MOS部來降低複雜度,水箱也還是決定擺直了。

  (http://i.imgur.com/eTPOwjo.jpg)

  準備的工具有熱風槍、電磨、矽膠耐溫實心條,用來固定電磨的虎鉗、輔助彎管的50mm白鐵豆滑車(槽徑15mm);另外就是修邊用的筆刀、銼刀,還有測量用的游標卡尺與各種尺規。

  (http://i.imgur.com/v61IL4G.jpg)

  硬管的接頭和軟管一樣分成兩種,一種是直插式的、一種式手擰式的。

  直插式的接頭固定方式很單純,直接把硬管插進帶有兩圈O環的管座裡,利用O環來止水。(圖左)

  手擰式的則是在直插式的基礎上,增加了一圈可鎖固的旋帽,利用旋緊時的壓力將O環向內緊壓,達成更牢靠的水密性。(圖右)

  (http://i.imgur.com/Afn0Sar.jpg)

  直插式的優點是體積比較小,也比較短,在空間受限的時候比較好用。
  手擰式的安裝上比較方便,但是體積就大了點。

  理論上來說手擰式的比較安全,不過直插式的接頭O環通常會設定的比較緊,所以也不一定就比較容易漏,重點還是壓克力管本身要夠平整,才能減少內部水壓造成脫管的狀況。

  (http://i.imgur.com/K36ozVY.jpg)

  除了些延長座之外,本次主要使用的轉接頭。


裁管

  以下是筆者本次安裝時使用的裁管方式,基本順序是測量→切割→打磨→安裝。

  (http://i.imgur.com/7brMzbg.jpg)

  用皮尺配合游標卡尺做測距,並且將兩邊出水頭的深度也列入計算。

  (http://i.imgur.com/B1pwt2V.jpg)

  把壓克力管墊到適當的高度,盡量平穩地邊推邊轉,用電磨切一圈弄下來。
  如果手邊有線鋸台那就更好了,可以省下許多校準的功夫。
  而沒有電動工具的朋友也可以買一把好一點的鋸弓搭配適當的台座來切管。

  (http://i.imgur.com/k4WDtac.jpg)

  裁下後用筆刀把毛邊修掉,當然也可以使用專業的修邊刀來做倒角處理。

  (http://i.imgur.com/UUsktag.jpg)

  使用銼刀磨去鋒利的外緣,以免安裝時刺破止水O環。
  再拿砂紙打磨過就OK了。

  這部分是硬管安裝時最花時間的,相對的也是最重要的。
  水管兩端越平整、和管座的空隙越少,就越不會產生將管子外推的壓力。

  (http://i.imgur.com/4GJq3Jj.jpg)

  套上手擰旋帽和自緊用的O環。

  (http://i.imgur.com/eb6TPxS.jpg)

  (http://i.imgur.com/X90bGKr.jpg)

  插入兩邊管座後鎖緊,壓壓看確定有平行對接、長度也正確。


彎管

  使用壓克力硬管時能否有效控制成本的重點,利用壓克力管的熱塑性,玩家可以在適度加熱後,將硬管彎曲到需要的角度,從而減少轉接頭的使用、或者創造特殊的水路。

  而這部分也是筆者一開始對硬管水冷最大的疑惑,該怎麼樣才能彎得準確、彎得漂亮?

  以下提供筆者的彎管流程供參考:

   (http://i.imgur.com/AukCcmy.jpg)

  簡單的幾個步驟,有適當的工具的話,並沒有想像中的困難。

  (http://i.imgur.com/mrCpEPp.jpg)

  首先將耐溫膠條塞進壓克力管中,固定壓克力管防止變形。
  也聽說有前輩在管內塞滿細鹽來達到同樣的效果,但這做法似乎就比較少見。

  (http://i.imgur.com/uD7QAXM.jpg)

  接著將需要彎管處在熱風槍上均勻加熱40秒左右。
  除了彎管位置的正中央之外,兩側也都要加熱到,才能彎出漂亮的弧形。

  (http://i.imgur.com/tUUgAH0.png)

  在壓克力管軟化之後,使用固定具將壓克力管彎折到需要的角度,按著等它冷卻。

  除了彎管專用的固定具之外,其實也可以簡單大致對準就直接彎折,或是靠著筆桿之類的柱狀物來彎就行了。

  筆者使用的固定具是吊索用的豆滑車,凹槽的寬度剛好和壓克力管管徑相同,這麼彎比較不容易變形,但缺點就是轉角的半徑比較大。

  (http://i.imgur.com/DbeWA6D.png)

  彎起來就像這個感覺。

  (http://i.imgur.com/ulHak5H.jpg)

  前面提到彎管的時內部塞入的實心膠條、加熱以均勻為上,這張圖就是做為比對。

  圖左的壓克力管是沒有用膠條也沒有用固定具直接彎折的情形,雖然還是可以使用,不過看得出來管徑受到了壓縮。

  圖右則是只有加熱到中間一段,所以兩側看得出比較生硬的折角。


  接下來是筆者做90度彎管時的測量方式,其他的角度測法也差不多,這邊就不詳述了,以後再另開主題研究吧。

  (http://i.imgur.com/oYJlaIu.png)

  如果想要在彎管後就可以直接修邊安裝,可以參考這個做法。當然,邊做邊修也是個方法,只要角度彎對預留充分的修整空間就行了。

  安裝過程就看看以下的影片囉,對硬管的裁管與彎管方式有興趣的玩家也歡迎直接在這邊詢問:

  
【Project PRAVDA】Water Cooling Rigid Acrylic Tubing Log
 
  (http://i.imgur.com/9ZyU4AG.png)
  
  http://youtu.be/5xJUd8Vdffc (http://youtu.be/5xJUd8Vdffc)

Info:
  Project inspire by anime "Girls und Panzer", design base on feature of Pravda high school.

  CPU :Intel Core i7-4770K
  MB  :ASUS MAXIMUS VI FORMULA
  RAM :AVEXIR core series 4GB*4
  VGA :ROG POSEIDON-GTX770-P-2GD5
  SSD :Intel SSD 520 Series
  HDD :WD Black 1TB、Seagate 2TB
  PSU :SeaSonic SS-520FL
  CASE:Aerocool DS 200

  Side board picture from pixiv, "プラウダ高校" by MARSHAN.
  http://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37541424 (http://www.pixiv.net/member_illust.php?mode=medium&illust_id=37541424)


配管

  (http://i.imgur.com/R5GbpaM.jpg)

  因為成本上的考量,管路配置是以盡量彎管處理做規劃,和運用大量轉接頭的直線設計感覺會比較不一樣。

  (http://i.imgur.com/NeOVlhu.jpg)

  水路配管完成圖。
  連筆者自己都不太敢相信,一夜之間就把管路都完成了=D

  (http://i.imgur.com/8R2dHIk.jpg)

  (http://i.imgur.com/MwsxOD5.jpg)

  把飾版的部分也安裝上去,畫面上就凸顯出硬管緊湊的簡潔水路囉。

  (http://i.imgur.com/QKO7sSy.jpg)

  正面部分貼上訂做的銀色商標貼做最後修飾,搭配一些成品的金屬貼紙使用。

  (http://i.imgur.com/sqAxNTy.jpg)

  對不起WD的貼紙不小心撕壞了(遮臉
  你說Bykski和Barrow?嗯… … 撕壞了就算了吧。

  這樣一貼就感覺成為了超級英雄一樣,自我感覺超良好˙ˇ˙
  … … 當然只能持續5分鐘☆


3、上水

  (http://i.imgur.com/hgvsTLF.png) (http://i.imgur.com/nhHl6vD.png)

  水冷液使用Barrow的白色水冷液,「一開始」真的像是鮮奶一樣均勻漂亮的純白色。

  硬管在上水的時候比較沒有什麼快速消泡的方式,這次是分別從頂部冷排和水箱兩個地方做注水,跑了好半天才終於聽不見水聲。

  (http://i.imgur.com/xLeLpX6.jpg) (http://i.imgur.com/YHJaV8a.jpg)

  剛完成時的上水圖,這時候的筆者滿心被第一次完成硬管作品的達成感給填滿,以至於沒有料到接下來發生的慘事Orz


地吹雪

  成品圖,點圖放大。

  (http://i.imgur.com/QKcZzv9.jpg) (http://i.imgur.com/eY96Eoa.jpg)

  從這張就能看出來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了吧(笑

  這是上水之後第三天,水冷液變得澄清如水,原本的染色劑… … 則刮花般地附著在管壁上。

  (http://i.imgur.com/5NwJMb4.jpg) (http://i.imgur.com/IL6uWwc.jpg)

  就這麼一瞬間,剛完成的全新系統,立刻添上了歲月的滄桑。

  (http://i.imgur.com/clus8y5.jpg) (http://i.imgur.com/IL6uWwc.jpg)

  (http://i.imgur.com/VqlsrjC.jpg) (http://i.imgur.com/8XL9wmK.jpg)

  飽經風霜的舊化處理般,染料層層附著在管路與水箱中。

  (http://i.imgur.com/fqynw9E.jpg) (http://i.imgur.com/UxLeU1a.jpg)

  雖非刻意為之,照片底下的景象倒也有著幾分雪地行軍的自然筆觸。

  從正向的方面來想,真理高中的隊長和副隊長是作品中少數有別名的角色。「地吹雪」的卡秋莎,以及「暴風雪」的諾娜。

  要說這樣的意外反而讓系統更切合主題,也不無不可吧。

  (http://i.imgur.com/7kyD7zb.jpg) (http://i.imgur.com/KxNbLvi.jpg)

  770 POSEIDON (http://www.asus.com/Graphics_Cards/ROG_POSEIDONGTX770P2GD5/)的呼吸燈與主機板相輝映。

  (http://i.imgur.com/GIvKdvT.jpg) (http://i.imgur.com/Ktup7vm.jpg)

  記憶體同樣是紅色呼吸燈。

  (http://i.imgur.com/Sjv9Zvp.jpg) (http://i.imgur.com/C99fZY1.jpg)

  拜整線梳之賜,柔軟的傘兵繩可以整齊地出線。

  (http://i.imgur.com/62ExMgU.jpg) (http://i.imgur.com/nPOR17c.jpg)

  遺憾的就屬水流計了,其他部份都是半透明的花白,不知道為什麼只有這個地方完全被染料染白,看不太到底下的槳葉。


小結

  雖然發生了這樣的意外,倒是不影響一般使用,筆者換了幾次水、洗掉多餘的染料之後還是先這麼讓她運轉下去。

  可以預料的是未來在清理水冷頭以及冷排的時候,勢必會碰上不小的問題吧(苦笑

  最後就讓筆者記錄下成品的運轉模樣,總結本次的改裝內容。


  (http://i.imgur.com/9uBkOCC.jpg) (http://i.imgur.com/XRLeqkW.jpg)

  (http://i.imgur.com/DGJc5MK.jpg) (http://i.imgur.com/4GP9x8g.jpg)

  正面雪地基調、配合ROG Front Base (http://www.asus.com/Motherboards/ROG_Front_Base/)的LED Pannel,內裝則是標準的紅軍配色。

  (http://i.imgur.com/0GJrUua.jpg) (http://i.imgur.com/7qhl7SG.jpg)

  (http://i.imgur.com/iffBOkp.jpg) (http://i.imgur.com/d1i2fUC.jpg)

  背面則是真理高中版的Girls und Panzer LOGO。

  (http://i.imgur.com/swNAJrj.jpg) (http://i.imgur.com/PmdS12R.jpg)

  頂部白色網孔上蓋,LED面板演色也都配合機殼以白色為主。
  底下就是幾經修改才好不容易容納進去的XT45 280mm (http://www.alphacool.com/product_info.php/info/p989_Alphacool-NexXxoS-XT45-Full-Copper-280mm.html)厚排。

  (http://i.imgur.com/5Ysv42Q.jpg) (http://i.imgur.com/LXuCzno.jpg)

  側面飾板將底部的電源線、幫浦、硬碟架和正面冷排隱藏在後,做出大面積的深紅碳纖維表面;綴以金色及軍綠、和背景的黑色,以柔和的LED黃光映襯。

  (http://i.imgur.com/idKS0kL.jpg) (http://i.imgur.com/voGmtab.jpg)

  在彩色透明印刷的壓克力側板底下,刻畫著風雪痕跡的硬管管路。


  安裝部份至此,Project PRAVDA便完全完成了,非常感謝所有留言參與及耐心閱讀的讀者。
  
  這幾天筆者應該會再多拍些正式的成品圖,並做些基本測試。

  未來計畫把這次硬管安裝的心得再整理成文,
  或許這麼做的期間會想到些新點子也說不定,就有勞各位再陪我一陣子囉☆

  掰掰~(http://i.imgur.com/hXguBh6.png)
主题: Re: 【Project PRAVDA】Aerocool DS200 (痛PCx水冷硬管)
作者: Hydrane2014-11-25, 周二 08:55:27
一个字,触 :em032
/me 蠕动
主题: Re: 【Project PRAVDA】Aerocool DS200 (痛PCx水冷硬管)
作者: 佐鳥かなこ2014-11-28, 周五 19:45:49
一个字,触 :em032
/me 蠕动

謝謝您的支持,
新手上路,多見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