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脅差沒有社會階級的限制,農民也可以用脅差防身,江戶時代的俠(流)客(氓)就會佩帶兩尺左右的大脅差,而武士制度的完成正是在江戶時代。
日本刀的形制:
大太刀:刃長三尺以上的彎刀,用來從馬上攻擊步兵,在鎌倉時代結束以後就少用於戰場,大部分是作為神社的御神體,這種刀一般是分段鑄造再連接而成,長達六呎的都有,因為結構脆弱無法用於作戰(也拿不動)。
太刀:刃長兩尺以上,三呎以下的「彎刀」,用來進行騎兵間的白刃戰,室町時代後因為步兵興起而沒落。
打刀:一般簡稱為刀,全刀長兩尺以上,兩尺七吋以下,弧度比太刀小的步兵刀,是室町以後武士的主要武器。
小太刀:全刀長兩呎以下,弧度極小的刀,有很強的防禦能力,富田勢源即是小太刀名家。
脅差:外型類似打刀,但全刀長在一尺到兩尺之間的短刀,是備用武器,當刀捲口或折斷以後拿出來使用。脅差准許一般百姓、市民、商人以及其他非武士身份的人隨身攜帶的自衛武器。因此在許多古代的抗暴事件中,帶頭的俠客使用的就是這種武器。但脅差之中還是有名作,比如近藤勇的長曾彌虎撤(長一尺半)。
短刀:一尺以下,通常是直身彎刃,通常以軟鐵和鋼,而不是以玉鋼打造,所以一般不認為有藝術價值,常常作為女性和兒童的護身刀,在信仰上也有避鬼神的功能。
脅差的正確寫法是「脇差」。武家諸法度第一次修正案裡的條文這麼寫:武士的正式差料(武器)是腰上佩帶的大小兩把刀,大刀稱本差,小刀稱脇差,此兩者必須一起佩帶。在這裡,脇的意思應該是輔助。
至於切腹,正式的切腹須服儀莊重,切腹用的短刀長九寸五分以奉書紙包裹,放在三方(放貢物的木盤,就是新年放鏡餅的那個)上面,待切腹者寫下辭世之句,以及一堆複雜的儀式以後,才拔刀切開腹部;切下去的位置是臍上一吋處,由左到右先切一刀,在從臍下三分往上切,並扯出內臟死亡。由於這種切法太困難,後來才改為只橫切一刀,並由介錯人進行抱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