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首都:羅馬
人口:7300000(人類82%,半獸人12%,侏儒3%,其他3%)
政體:執政官、元老院和立法會議互相牽制的共和制
領導者:執政官昆圖斯.費邊.維爾魯科蘇斯四世和馬爾庫斯.馬爾凱魯斯 III
宗教:奧林匹斯神系、拉丁神系
進口:糧食、木材、香料、香油、工藝品、象牙、瀝青、亞麻
出口:紡織品、武器、盔甲、工藝品、葡萄酒、大理石
陣營:守序中立
語言:拉丁文;額外語言:希臘文、高盧語、腓尼基語、獸人語、埃及語
通用貨幣:阿斯(銅)→第納里(銀)→奧婁斯(金)
據說羅馬王政時代的最後一任國王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的兒子強姦了一名貴族女子,這名女子隨後自殺,她的親戚因此起兵推翻國王,羅馬的王政時代也隨之結束,隨之建立的就是羅馬共和國。
羅馬共和國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三權分立。 經過一百多年來平民與貴族之間的對抗後,羅馬才終於穩定下來,並接連征服了義大利半島上的各個城邦。然而,東方的馬其頓王國和南方的迦太基同時盯上了這個雄心勃勃的國家,彼此爭奪起地中海的霸權。
社會
羅馬人與他們文化上的祖先--希臘人--不同,羅馬人從不避諱戰爭;事實上,使家常用「戰爭機器」來比喻羅馬,因為這個國家的科技、經濟、外交,甚至文學和藝術,都是為了國家戰略而服務的。
在共和國,每個年滿二十七歲的男性都必須進入軍團服役(雖然沒有法律禁止女性服役,但除了祭司或法師這種有特殊專長的人以外,少有女性會被徵召),直到六十五歲才能退役。徵召令分成兩種,一種是發給能夠負擔得起全身甲重型戰馬或著擁有施法能力的公民,另一種則是發給較為貧窮的公民。
羅馬治軍依靠慷慨的獎賞、嚴厲的處罰以及名譽的力量。在軍中犯錯的人會由軍事護民官執杖懲罰,但同時他的同袍也被允許向他唾罵甚至丟石頭;同時,即使犯兵想逃跑,他的家族既不能也不會庇護他,因此在軍團中只要犯下一次重大錯誤,一輩子就完了;但相反的,在戰場上立功的的士兵,無論是再小的功勞,也會在同袍面前被長官大肆讚揚,並得到豐厚的獎賞。在這樣的紀律與賞罰之下,羅馬才得以順利地擴張。
在戰爭以外,羅馬公民也熱衷政治。共和國的政治基礎是家族,大家長(通常是男性,只有在魔法家族裡才偶見例外)擁有至高無上的威權,家族中所有成員都受他支配,他甚至能夠隨時剝奪一個家庭成員的合法地位,直到大家長去世之後,子女才有辦法獨立。因此不少羅馬人將父親早逝視為最大的幸福。但另一方面,一個人想要出人頭地,多半要依靠家族的力量,而獲得的成果也歸屬家族。
共和國的政治舞台是元老院與立法會議,前者由保守的貴族組成,後者則分成軍方的百人會議、以地區劃分的部族會議以及僅最為橡皮圖章的平民會議,其中權力最大的是部族會議,多數改革派政治家也從此處出道。
至於共和國公民的日常生活,只能以「簡樸」兩字形容之,即使是貴族,仍經常躬耕自食,一般平民更是如此。
地理
亞壁大道:羅馬軍隊的成功,道路發展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道路的使用在戰前的準備和戰爭期間的物資裝備的補給,而連結羅馬與布林迪西的亞壁大道就是這樣一條戰略要道。羅馬人稱它為Regina Viarum ,意思是「道路女王」
布林迪西:這個名字意為「鹿首」的港都,在過去義大利南端還叫做大希臘的時期,這裡是與愛琴海貿易的中樞。羅馬將她納入版圖的一部分後,這裡也支持著羅馬逐漸成型的海上力量。
坎尼:坎尼是義大利半島南部的一個小鎮,但它與波河平原並列為羅馬的兩大糧倉。漢尼拔入侵羅馬時打算佔領這裡切斷羅馬的經濟力量,並在此處殲滅了過半的羅馬軍隊。
波河平原:洶湧的波河使這裡成為羅馬主要的農業區之一,供應了共和國將近一半的小麥,同時也是與西北方高盧的貿易中樞。由於有天險阿爾卑斯山存在,波河平原免於淪為緩衝區的命運和戰火的洗禮--直到漢尼拔翻越山脈為止。
羅馬:從過去的磚頭小鎮發展至今,共和國的首都已經成為義大利半島上最大最繁榮的大理石城。宏偉的城牆連接著來自台伯河的水道橋,沿著石板大道下的水道流入浴場和噴泉,大道盡頭是城市中心遼闊的馬爾斯廣場,廣場上最顯眼的是正對著羅馬城門,敞著大門的戰神殿,馬爾斯的長矛信心十足地指向羅馬之外的遼闊疆土。
台伯河:這條河可以說是羅馬的聖河,過去羅姆路斯兄弟就是在這條河上被母狼撿到,撫養成人,並建立了羅馬。同時,台伯河也供應羅馬的水源。
背景元素
以下背景元素可以應用到羅馬共和國地區
歸化外族:你或你的祖先原本是來自外邦的人,如今歸化羅馬之後,你還記得一些原有的文化。你的語言學和地方知識得到+1背景加值,並將地方知識加入你的本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