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刀使巫女战役设定】1.6 朝日之国的衣着和饮食  (阅读 4721 次)

副标题: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衣着

朝日传统服饰

    朝日之国的传统服饰,和诸夏列国一样,都是汉帝国的直接遗存。即使汉帝国早已分崩离析,其宽袍广袖的服饰风格仍然长期统治了朝日国,直到18世纪末工业革命,人们才出于实用和对异域艺术的欣赏而转向泰西服饰。朝日之国的传统服装被称为“和服”,其在历史上经历过许多发展阶段,最终定型为如今的模样。

    和服的名称出现于15到16世纪。朝日之国在和太平天国的百年战争中失败之后,失去了诸夏大陆上的全部领土,但也以此为契机建立起了独立的民族意识。在1562年,善贞女天皇第一次在官方层面承认了“和服”一词,取其“与诸夏兄弟之国和而不同”之意。和服的主要特点是右向的祍、较长的衣袖,整体偏向裙式,依照用途和穿着人的不同,和服有非常丰富的细节变化,而女性和服要比男性和服华美得多,色彩也远为丰富多样。

    在作为外衣的和服内,朝日人会穿着名为“襦袢”的内衣,其形制可以认为是最简单的和服,由易于清洗且耐脏的材料制成。作为和服形制基础的是被称为小袖的男女通用的外装,在数百年来小袖一直是朝日国平民的基本服饰。在如今的朝日乡村,以务农为生的农民们主要的衣物仍然是小袖,但小袖的宽袍与长袖(即使在和服中,小袖的袖长几乎是最短的)不适合操作工厂中的机器,因此城市的工人阶层基本完全抛弃了传统服饰。

    小袖以外的其他和服,往往只有贵族、中产阶级或刀使才会穿着。对未婚女性而言,大振袖(袖长垂到腿部、下摆拖地的振袖和服)通常是贵族或中产阶级的年轻女性在重大场合的礼服,平日难得一见,只有在婚礼、谒见天皇或是正式的国家宴会上才能一睹为快。而中振袖(下摆不拖地,袖长至小腿的振袖和服)是朝日传统的正式礼服,在宴会、观礼等场合常常能见到。小振袖(袖长至大腿的振袖和服)则通常被认为介于礼服和常服之间的和服,常常搭配行灯袴穿着,值得一提的是,五传学院在建立肇始就以小振袖搭配海老茶袴(绛紫色的行灯袴)作为正式的学院制服。

    作为朝日之国的传统,已婚女性会将和服的长袖裁短来表明自己的已婚身份,这种和服被称为留袖和服(和振袖和服相对)。留袖和服通常也作为礼服出现,只有在正式场合才能看到。

    在日常出行时,无论是否婚配,女性往往会穿着纯色或小纹(重复的小块花纹)和服。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被称为“访问着”的和服,被当做拜访时的正式穿着,其特点是其花纹是一幅完整的图画,且不区分主人是否已婚。

    相比于女性和服,男性穿着的和服渐渐演变得较为朴素。大量在历史上出现过的男性和服类别,尤其是宫廷和武家的服饰,在这个时代几乎已经消失殆尽。如今男性和服几乎只有两种类别:平民和中产阶级日常穿着的男性小袖和服,以及作为贵族和中产阶级男性正式礼服的纹付羽织袴。纹付羽织袴由四个主要部件组成:襦袢,作为内衣;小袖和服,纹付羽织袴的主体衣物;羽织,其形态和功能近似于披风,其最初的目的是在混乱的战场上辨别敌我;以及下摆的袴,其最初的设计目的同样是骑马和步行作战所用。

    值得注意的是,有相当数量的刀使乐于穿着便于活动同时符合传统审美的纹付羽织袴,而人们认为纹付羽织袴也是刀使可以选择的正式礼服之一。花纹华丽的纹付羽织袴,或是小振袖和羽织及袴的搭配,仅有在刀使穿着时才被认为是正常的——对于正常的女性而言,这些衣着显得过于男性化了。

泰西服饰

    自上个世纪起,来自泰西的奇异服饰也在朝日国掀起了流行浪潮,在刀使们的影响下,1841年时,穿着泰西风格服饰——尤其是不列颠风格服饰的朝日人随处可见,泰西服饰俨然已经成为朝日人日常穿着打扮的最佳选择之一。

    女性戴的帽子必会装饰上缎带、褶丝绸边、蕾丝边饰或羽毛装饰中的一样到数样,帽子本身有宽檐帽、衬里帽子、布帽子等选择,不戴帽子时会使用缎带与丝制花朵装饰头发。包头巾也是一种常见选择。

    衣服的选择也相当多样,有撑骨的蕾丝领衣身、丝质塔夫绸连衣裙、条纹丝质裙、落肩式的晚装裙、羊毛开衫、高纽紧身天鹅绒外套上衣等等。袖子会有灯笼袖与羊腿袖两种,荷叶边和褶边布满了整件裙子,繁杂的蕾丝花边装饰是必不可少的,衣服里面会穿紧身胸衣——刀使们除外,她们需要健康的身体——不足时还会用腰带束腰,并用裙撑将裙子撑大。尽管紧身胸衣与裙撑被刀使当做一种病态美所唾弃,但非刀使女性,为了满足男人的喜好,仍然会穿戴它们,有时甚至会穿好几条衬裙。裙子外披一件纱制斗篷或丝绸披肩在当时非常流行,边缘——和其他女装一样——有蕾丝边,到肘的披肩、外袖、假内袖与手笼也很受欢迎,且多是蓬松、有褶皱与蕾丝边装饰的。

    在冬天,女性会再披上毛皮或天鹅绒制的外衣、海豹皮制的短外套、细平布或云纹绸和天鹅绒制成的长外套;晚上则会穿有斗篷或宽松套袖的外衣,华丽的织边和装饰自然必不可少。长斗篷也是一种选择,肩膀处会进行调整,使其能容纳裙子的套袖和脖子上的领子。

    女性的高跟鞋要等到四十年代末才开始出现,尽管这一时代的刀使在非刀使专属的宴会上偶尔也会穿着高跟鞋,但仅仅是为了增高,并没有引起潮流。当时女性常见的是软鞋与皮鞋,常见的鞋尖有方形、圆形与尖型,一般用于制造正式场合穿的鞋子的材料为多彩绸缎或山羊皮,而可在非正式场合穿戴的,往往会用山羊皮,并用白色、黑色或褐色布料制成鞋面。皮靴的内侧花纹增多了,表面会用流苏或蝴蝶结加以装饰,但隐藏在裙摆中,仅偶尔会迷人地一闪而过。

    此外,由于在朝日天皇时代,上层阶级的女性流行骑马出行,因此女性专用的骑手服:高筒礼貌、领巾、羊腿袖的男式上衣、鹿皮手套、宽敞的紧长裙中塞着的的紧身马裤、长筒靴,也是一种出行选择。

    和女性相比,男性的帽子则没有那么多的选择:高顶帽不管是日间还是夜间都是绅士的不二选择,而黑色是帽子最好的颜色。半长靴(到小腿)和及膝长靴在那个年代已经很少见了,基本只有在骑马时会穿。裸皮靴依旧盛行,各类弹性边与绑带子的硬边一直在彼此竞争,常见的颜色也仅有黑色与灰色。

    衬衣的变化并不很大,此时的衬衣仍然有褶边,而且绅士只会穿白色衬衣;领子与衬衣分开,翻领与翼型领都很常见,但最受欢迎的仍为高硬领。打成蝴蝶结状的丝质领结与领巾、围巾则根据季节佩戴。背心在十九世纪初就经过了裁剪,正式场合的背心仍然为黑色,不过有纹路或绣花的丝绸背心也很流行且易于搭配衣服,但背心、外套与裤子间的搭配并没有什么硬性规定,可能背心与外套材质相同而裤子不同、外套与裤子材质相同而背心不同、三件的材质都不相同。外衣仍有各种选择,双排扣大衣、丝质燕尾服、下部外扩的斜插袋天鹅绒外套、及膝大衣等都很常见。夹克也成为了绅士的穿着之一,且可在非正式场合替代外套。与背心和衬衣不同,外衣的可选颜色更加丰富多彩,而褶边在过膝的长大衣上也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时代的外衣正从长斜肩、紧腰、圆臀的样式往直腰、长腰的样式转变。

    与女性使用裙撑恰恰相反,男性的裤子大抵是窄腿紧身的,侧袋在这个年代相当常见,而当时的裤子一般依靠背带进行固定,丝绸、棉和皮制的裤子都很常见。出门时,一根手杖是绝不可少的,单排扣的及膝长衣与厚斗篷大衣也颇受欢迎。

    非执勤的刀使也会穿着泰西服饰,由于她们的特殊身份,无论是女性服饰或男性服饰,她们都可以穿戴且不会受到社交歧视。但出于对紧身胸衣和裙撑的厌恶,她们很难支撑起当时的女性服饰,因此男装出行的刀使反而更为常见。

饮食

工人阶级

    对工人阶级而言,当时的食物供给贫乏、菜品简单而且极不健康。他们的家中几乎不会有烤箱,因此他们要么用平底锅和明火做饭、要么出去吃、要么吃冷食。一个家庭可能只有一个罐子,在开始做饭前,他们得先倒掉里面装着的婴儿洗澡水——甚至更糟的东西。当然,他们也没有那么多时间能够烹饪食物。

    在乡间,人们可以吃土豆派、玉米稀粥、炖牛脸、羊肉和猪肠,而更穷点的地方就只能吃面包、黄油、土豆、啤酒和茶。而城市中的朝日人更加惨:若说乡间可以吃到鸟肉,那他们就只能吃到鸟内脏、早产或染病牲畜的肉。当时在理想京东区的步进区,一个羊头要3便士,殷地合众国的熏肉1磅4~6便士(是本土产的一半),对那些没有固定职业的劳工而言,这是难以承受的高昂价格。实际上,仅在亥进就有23%的纺织工人和17%的劳工从未吃过肉。制鞋工、针线工和丝绸织布工每周吃的肉不到1磅,脂肪也不到8盎司。

    饥饿,甚至说大面积的饥荒,在40年代是非常常见的。尽管《谷物法》阻止了便宜的外国农产品进入朝日国,确保国内的农业不至于崩溃——并为大地主们争取到了利益——但工人阶层却只能忍受由此带来的价格上涨。在当时,街上卖的圆面包每个要1便士,而长条面包为每条8又1/2便士。黄油每1.5磅1先令,奶酪每1.5磅10便士,一杯咖啡6便士——这些都不是工人阶级日常消费能承受得起的。

    但对工人阶层而言,高昂的价格与缺乏的供给并不是最致命的——最致命的是食物中的那些有害的食品添加剂。市面上大概有一半的面包参入了白巩,尽管白巩本身没毒,但它却会抑制人体对营养的吸收能力。而这还不是最触目惊心的:朗姆酒与啤酒中会掺入番木鳖碱、木防已(一种致幻剂)和绿巩,泡菜、葡萄酒与蜜饯中会有硫酸铜、芥末和鼻烟中有铬酸铅、茶里面的硫酸铁、糖果和巧克力中的碳酸铜、硫酸铅、汞的亚硫酸氢盐和软铅.....它们都被长期使用,并在人体中不断积累,导致慢性胃炎甚至更致命的疾病。

    不过更昂贵的食物也不见得就更安全:理想京的医疗官员曾经在冰淇淋中检查出了球菌、杆菌、圆环菌、棉纤维、虱子、臭虫、臭虫的腿、跳蚤、稻草、人的头发以及猫和狗的头发,这种冰淇淋会导致白喉、猩红热、腹泻和肠热病。

中产阶级与贵族阶级

    食物短缺对富人而言也是一大难题,当然,贵族们仍然可以享用他们的“15盘菜肴与7盘甜点”。尽管如此,贵族们仍在宣扬一种“自我节制”的氛围——主要针对非刀使的女性。女性会被要求吃清淡且不刺激的饮食,而暴饮暴食则代表了道德上的放纵与缺乏纪律。

    跟忙于获取食物与吃下食物的时间的工人阶级不同,中产阶级在饮食上有着更充裕的时间,在何时吃、吃什么、怎么吃,对他们而言是一种能够区分他们与更高阶级——还有更低阶级——的身份象征。烹饪一般交给他们的妻子(中产阶级)与佣人(贵族阶级与中产阶级)。下午茶已经传到了朝日国,但它得等到1860年才会变得流行,目前它仍然只在刀使与少部分贵族圈子中流传。

进口食物

    朝日国的气候与地形注定了她们必须要依赖进口粮食。因此,即便在《谷物法》颁布后,来自辽西邦国、太平天国和山南半岛诸王国的粮食仍然与之前一样,源源不断地流入朝日国。

    尽管朝日本土并不生产稻米,但在那位征服者成为本州国王时,他也将大米带到了这座岛上。如今,大米已然是朝日人的一大主食,而且他们还想出了新的做法:烤饭团——将煮好的米饭抓成团状并烤熟——以及味增汤已经是工人的主食之一,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缺乏可以煮饭的瓦罐,工人阶级往往得在街上买小贩们兜售的冰冷烤饭团,放入碗中,再倒入热好的味增汤或茶叶水温热后吃下。这种名为“茶泡饭”的做法很快也流行到了忙碌的中产阶级中,在1840年,也有咖啡厅会出售茶泡饭。

    现代朝日人所食用的寿司也是在这个年代成形的,在此之前,由于缺乏保险手段,“鱼寿司”仅仅是将糠米塞入鱼腹中防腐,然后弃掉糠米食用鱼肉。在十七世纪,人们尝试用醋保鲜海鲜,并将其与米饭一起吃下,这是寿司的起源;到了1830年,随着鱼鲜市场的逐渐壮大,购买到新鲜的鱼已经不再是难事了,一位姓氏为华屋的厨师试着改良了寿司,将浸泡了醋的米饭与海鲜攥在一起,这种吃法很快就流行开来,到了1840年,寿司已经堂而皇之地摆上了贵族与中产阶级的餐桌了,而较为富裕的工人阶级也可以偶尔奢侈一把,在比较低级的咖啡厅要上一份握寿司。

刀使

    刀使们的职责注定了她们一日三餐并不规律,也几乎不会有下厨的时间。她们一日三餐基本在红灯区的酒馆或咖啡屋解决,或者找红灯区内的“振卖”(挑着食物大街小巷叫卖的小商贩)、“贿屋”(一种提供外送服务的店,仅在红灯区存在),直接在路上进食或让他们提前将热乎乎的食物送到宿舍中(送餐一般交由退役刀使负责)。在红灯区,不管什么时间,总是会有一家饭店开著,以供结束巡逻或调查,回到管理局的刀使进食。

    此外,刚刚传过来不久的下午茶很快就与刀使们的饮茶习俗融合,成为了刀使们日常进食的一环,甚至有刀使会随身携带茶叶与耐震耐摔的木制茶具。对她们而言,下午茶不仅是补充营养或交流的场合,更是放松身心,恢复链接隐世所致的疲惫感的重要时间。不过,尽管称之为下午茶,但刀使们品茶的时间就跟她们进食的时间一样不固定,只要她们感觉到自身疲乏到已经无法联系上隐世,她们在什么时间都有可能拿出茶叶与茶杯展示她们的“茶道”。


返回战役设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