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主题: 【刀使巫女战役设定】1.9 荒魂科技:朝日的蒸汽机械  (阅读 5044 次)

副标题: 巨大蒸汽机关是蒸汽朋克的浪漫!

离线 zghzgh1779

  • 讲个故事吧
  • 版主
  • *
  • 帖子数: 4906
  • 苹果币: 17
  •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荒魂科技

荒魂传真

    作为荒魂科技的滥觞,荒魂传真发展到今天的形态,经历了无数巧合和反复。早在公元前3世纪,诸夏人就发现了盛放在不同容器中的荒魂熔渣有奇异的共鸣性质。但要一直到12世纪复礼军西征在战役中对远距离通信的极大需求,才促使人们发明出荒魂传真的原型。最早的荒魂传真仅仅是简单地利用荒魂的共鸣性质,由刀使使用八幡力间歇性地压制荒魂来传递预先约定好的简单信号。大约在1400年前后,太平天国的儒士们为本国刀使设计出了第一套以长短间歇表达文字读音的编码,在随后的一百年间诸夏各国都掌握了这项技术,并在16世纪扩散到中南、天竺、波斯诸佛国和罗马帝国。

    在17世纪,荒魂传真技术得到了革命性的进展。人们发现不仅只有八幡力能驾驭荒魂熔渣;熔渣也能对特定的物理过程产生固定的反应——譬如高温水蒸气能同时抑制熔渣和与其共鸣的熔渣的活动。1653年朝日国出现了第一台普通人也能使用的蒸汽动力荒魂传真机,并在接下来的三十年里以令人惊讶的效率被应用在朝日国和海外殖民地的短途通讯之中,原本只有刀使才会学习的传真编码学成为了一项被广泛教授的课程。与此同时,荒魂传真技术本身也并未停滞不前,借助蒸汽科技的荒魂传真机能大幅节省刀使的八幡力,从而实现更远距离或是信息更丰富的通信。在18世纪初在辽东半岛,由刀使使用的、特殊定制的荒魂传真机,第一次传递了墨点绘制的图像。1798年朝日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跨洋荒魂传真。在19世纪的现代社会,政府、军队、公司和各种组织都和荒魂传真技术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几乎没人能想象没有荒魂传真的社会是什么模样。

    不同品牌和用途的荒魂传真机,形制和尺寸大异其趣。刀使们最常用的短途荒魂传真机——通常只在一郡之地内使用——大约是3尺见方的铁箱,外面有话筒、拨号盘和一些旋钮与扳手,在使用时内置的蒸汽机会发出低沉的隆隆声。除了少量不学无术的刀使之外,大部分刀使都能熟练使用这种荒魂传真机。另一种刀使专用的荒魂传真机专门用于跨洋通信,单独一台跨洋传真机就能占据一整座大楼。没有专门受训的刀使通常不具备进行跨洋通信的技艺。

蒸汽战马

    在1800年的一次实验意外中,人们发现掺入荒魂熔渣后的橡胶会获得一种随压力变化而舒张/收缩的特性,熔渣比例越大,这种特性就越明显;此外,它还获得了极高的强度和弹性。在若干次实验后,1805年,荒魂纤维——将数条掺入熔渣后的橡胶以一种特定的方式纠缠结合的产物——正式诞生。荒魂纤维会随着压力变化伸缩、膨胀、束紧,就如同肌肉那样,但力量却强大得多。

    在荒魂纤维的基础上,蒸汽战马于1806年首次面世。它有着如同马一样的外形,内部却由一台较小的蒸汽机(作为战马的“心脏”)、密密麻麻的荒魂纤维以及齿轮和杠杆组成。蒸汽机产生的动力会拉动荒魂纤维,从而使蒸汽战马能够如同真正马匹一样行走奔跑;而与活马不同,它不需休息、方便维修、可以长时间运作,甚至可以一边工作一边补充煤炭。因此,蒸汽战马很快就取代了长途马车与载货马车的马匹。尽管稍后火车的诞生取代了大部分蒸汽战马,但它仍在没有铺设轨道的乡村和火车难以进入的市内有一席之地。

蜈蚣火车

    野外荒魂对铁轨的无意识破坏严重影响了火车的出行,为此,诸夏人不得不想办法改进火车。每个国家的改进方法都不尽相同,而朝日人选择了蜈蚣底盘。

    这种椭圆形的蜈蚣底盘诞生于1831年,很快就彻底取代了原先的火车底盘。多个车厢底盘能够通过管道相连,用荒魂纤维传导蒸汽,并进行转向。而两侧边缘各安有四条能够紧急抬起火车的可旋转铁杆,这些铁杆内布满了荒魂纤维,在火车遇到危机事件时,有足够的动力举起并支撑车厢;此外,腿的末端两侧与底盘底部都安有车轮,这些车轮取代了原先的火车车轮,以荒魂纤维相连,可以通过火车头的蒸汽引擎改变方向。而复数个车厢底盘链接在一起,就如同一条蜈蚣——这也是它别名的由来。

    在遭遇荒魂或发现铁轨遭受破坏时,通过火车头蒸汽机加压,底盘边缘的“蜈蚣腿”会下放,使火车车轮暂时离开铁轨,依靠外侧的附加车轮进行滑行,避免脱轨引发的一系列灾难。当然,这种车轮并不能长时间支撑上头的车厢,但足以撑到让整列火车脱离车轨并停下,将火车安全下放。尽管已经可以转向,但堪忧的传导效率使得转向速度不仅慢,而且后面的车厢很有可能断裂脱节。如何克服这些困难——或者找到一种更好的办法——自蜈蚣火车诞生起就一直在研究之中。

    1834年,三菱铁路公司的工程师将腿的末端从平端改为掌状,并在火车头部加上了撞角。撞角使得火车可以撞飞一些较小的荒魂(当然,没办法给它们造成伤害),减少被荒魂逼停的情况;而脚状的腿部使得火车能够以较缓慢但安全的方式转弯,以及以较慢的速度(略逊于蒸汽战马,与普通马匹勉强持平)前进。自然,这与火车在铁轨上的速度无法相比,而且驱动如此多的荒魂纤维所需的燃料足以让火车跑完两倍的距离,但作为在两段铁轨间的应急手段倒也勉强能够接受了。

扑翼机

    尽管只出现了不到三年,扑翼机很快就成为了朝日国上流阶层的时尚与谈资。它的诞生相当简单:在八咫鸟诞生后,人们很快就想到制造一台更大的、可以载人的“八咫鸟”,在经历了数年的研究与实验后,1837年,工程师高俊·三井造出了原型扑翼机,最初的扑翼机没有尾羽与坐垫,只是一个装有蒸汽机与由荒魂肌肉拼接成的翅膀的木头架子,尽管它成功地飞了起来,却没能安稳降落:三井摔断了他的双腿。

    在医院疗养期间,三井与长船女学园合作,改良了他的原始机器;1838年,改良后的扑翼机诞生了,它的机身裹上了一层薄钢铁外壳,新添了座位,转向与变速用的把手和踏板也随之而生;更重要的是,尾羽的加入使得它更加平衡。新的扑翼机很快就投入了使用。

    然而,扑翼机的弊端也很快暴露出来:它需要足够空旷的地面才能起飞和降落,巨大的重量使它最高也只能飞至屋檐——很容易与建筑相撞(不过同时也规避了最浓厚的雾霾)、而且速度本身也是个大问题。但扑翼机最大的问题在于造价:一台扑翼机的造价高达一千镑,是一位有产(一千亩)绅士一年的收入。尽管如此,管理局仍旧投入了两台再度改良版的扑翼机并训练刀使驾驶:改良后的扑翼机有了前后两个座位,加大的蒸汽机与荒魂肌肉提供了更快速的动力与更高的操作挑战。这些扑翼机被用作运送穿着当世动力具足的刀使与支援队迅速投入战场。在1840年,管理局一共有十二台扑翼机。

    对扑翼机大感满意的不仅是管理局,上流阶层也对这种有趣的新事物感到好奇。很快,就像赛马一样,扑翼机比赛在更加空旷的伦敦郊区出现了。第一场扑翼机比赛在1840年7月举办,奖金为三百镑,参赛扑翼机共有六台,每一台都经过了特殊改造,但最后只有四台完赛——有一台因操作不慎落入水中无法上浮,另一台因携带燃料不足而迫降。但这丝毫未能阻碍绅士们的爱好,拥有一台自己的扑翼机很快就成为上流社会一员的炫耀资本。

蜘蛛讯使

    在拥挤的理想京,想要将信、传真或邮包从邮局那送到某人的家中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这倒也养活了不少信使。然而,蜘蛛讯使的出现大大降低了人工费用。
蜘蛛讯使是第一种使用了巴嫚子差分机的荒魂机械,它首次登场于1834年的理想京邮局,根据需求,不同型号的蜘蛛讯使的体型也不同,最常见的蜘蛛讯使身长约3尺,高7寸半。就如其名,它有着八只蜘蛛足,能够轻松地带着货物在墙壁与小巷间穿梭攀爬,腹部下安装的一组三个同心轮能够以飞快的速度行进,这使得蜘蛛讯使在传递货物时能够绝不落地,与使用人类信使相比,能够大幅降低货物被抢夺的概率。

    与普通蜘蛛不同,蜘蛛讯使的腹部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为它提供动力的小型蒸汽机,另一部分是一块略高于头胸部的平板,两根皮带从平板末梢伸出,能够扣在头部,固定住平板上的邮包或信件。此外,它的螯肢也能够将信件固定在头部下方、车轮前方,增加了蜘蛛讯使的载货限重:最大的讯使一次能够携带15磅的货物,最小的也能携带一封信。

    对讯使的差分机进行训练,让它能够理解地址并自己寻路,并不简单。一个调度员可能会需要花上一到两周时间,带着蜘蛛讯使在理想京转上一圈才能让它投入实际运用;刀使似乎可以将记忆送入讯使的差分机中(讯使的寻路能力将与那位刀使无二),但并不能持续,在数个小时后,讯使就会再次失去寻路能力,因此长期使用的蜘蛛讯使仍然需要让调度员进行训练。

    不过,蜘蛛讯使的弊端就跟它的优势一样明显:它的差分机并不足以识别收信人,因此在将邮包放在指定地址后会立即离开——这使得其他知晓寄信地址的人能够截获邮包。此外,如果某个人窃取了蜘蛛讯使上的货物,它也无法察觉这件事,只会按照预先计划的线路继续行进。由于它的缺点,人类信使仍然有一席之地,但数量已经大不如前了。

“劳工”型蒸汽机甲

    放大动力具足,以及利用蒸汽动力辅佐动力具足行动,已经被证明并不是一条实用的思路。但在1832年,巴嫚子发明了差分机,一种强大的运算设备后,这方面的研究有了全新的用武之地:人们很自然地想到了,既然可以制造蒸汽战马、蒸汽蜈蚣火车、扑翼机,那为什么不能制造一台蒸汽巨人呢?正因如此,第一台蒸汽机甲在1838年诞生。尽管有种种难题,但它依旧凭借着强大的马力,在各种需要体力活的工作地点取代了原先的工人。在1841年,冒着蒸汽搬运货物的机甲在朝日国大街上尽管少见,但也不算令人侧目的稀奇事物了。

    一台机甲由“底架”和“差分机”两部分组成,就如同人类的“身体”与“大脑”一样。

    底架是机甲的身体。一般有10至15英尺高,由钢铁骨架、荒魂纤维肌肉与无数的管道齿轮组成,将机甲的各个部件固定在它的外壳中,连接各处系统。每一处都通过管道连接回差分机,使得差分机能控制机体的每一个行动。它的四肢用黄铜阀门相连,通过体内的蒸汽机获得了可怕的动力。参考自然界生物造出的聚焦镜头与发条装置通过管道小心地连回差分机中,使得蒸汽机甲能够感知到外界的环境。蒸汽机宛如机甲的心脏,安置在机甲的后背上,由一个燃烧室、一个锅炉以及一个神秘的蒸汽轮机组成。载满箱子的燃料能够使一台蒸汽机甲正常行动6到8个小时。满载的机甲大概有600到850磅重。

    差分机,作为机甲的大脑,是一种同时运用蒸汽科技、荒魂研究以及对古老阴阳术再探究的结果,作为荒魂纤维的进一步发展,它使用了各类金属、晶体以及经过精心蚀刻,嵌入熔渣的稀有微量矿物。每个差分机都有数层,通常是二十到三十层精心处理过的,附着有荒魂纤维的铜、银或金箔球包裹而成,并由同样贴附着荒魂纤维的金属“脊柱”与之相连。差分机的关键核心是这个球体正中央的一个水晶球,里面含有的熔渣能够让差分机“活动”。差分机外还有三个连接槽,一个连往机甲的蒸汽机导管,一个连向蒸汽机甲的全身肌肉,第三个则连接着机甲的“感官”设备。

    制造一台差分机无疑是一种艺术。依靠差分机,机甲能够“听懂”自然语言并做出反应。当然,它实际上只能听懂最简单的命令,如“到那去”或“把箱子搬过来”,它的逻辑思考能力也仅仅只能让它在执行任务时不会傻乎乎地撞上墙壁,或者走进无法转身的小巷中。因此。尽管它已经代替人类,作为“劳工”从事一些繁忙或危险的工作,但它在战场上几乎没有任何战斗能力。如何强化差分机的运算能力,使得机甲能够进行战斗,依然在研究中。

    但命令蒸汽机甲并不是那么简单。如何精确地发出让差分机理解的指令,以及对差分机和底架的维修,都需要大量的训练。“调度员”这一职业也随之诞生,它特指经过了训练,能够命令与维修机甲的工程师。然而,任何与荒魂相关的东西都与刀使脱不了干系。在写的状态下,刀使们可以直接使用它们的母语命令同一个国家出厂的机甲,并且在有复数机甲存在时,这些机甲能精确地意识到刀使的指挥对象而不引发混乱;而且,在刀使的指挥下,机甲的逻辑思考能力似乎也得到了显著提高。不过,由于机甲本身并没有“写”,它们在与荒魂的战斗中仍然派不上任何用场。

马拉装甲飞空艇

    在1841年,飞空艇还是一个新鲜且不实用的物什,并且和任何其他新生事物一样,饱受保守者的不断攻击。

    1783年热气球在太平天国第一次成功进行载人飞行后,人们就一直希望能在热气球上安装动力并控制它的飞行。就在次年,第一艘无动力的氢气飞艇被发明出来,然而飞行荒魂的存在,让脆弱的氢气飞艇的发展阻力重重。一方面,早期氢气飞艇的结构和不成熟的蒸汽机并不足以对飞艇进行有效控制,而人力 划桨又实在过于缓慢以至于没有实用价值;另一方面,人们不得不分配大量重量来维持充足的防护,来面对飞行荒魂的威胁。考虑到新世代的蒸汽机和荒魂肌肉的应用价值,学者和发明家们对飞空艇的未来抱有充分的信心,但目前只有一些妥协性的实验飞空艇被制造出来并进行测试。马拉装甲飞空艇就是其中之一。

    在朝日,目前只有一种飞空艇被小批量地建造出来并服役,那就是马拉装甲飞空艇。这种飞空艇抛弃了仍在争论之中的动力系统,其主体仅仅是包裹着沉重木壳的巨大氢气气囊罢了;然而在不考虑动力和操作的情况下,飞空艇可以被建造得十分巨大(平均超过300英尺),并因此获得了极大大的载重量。飞空艇能够携带一整队的刀使和她们的装备,同时安装两门6磅舰炮和它们的炮组。20英寸厚的橡木装甲和格子气仓让它在一般的小型飞行荒魂面前,也有一定的生存力。而关于飞空艇的移动问题,人们反过来使用了蒸汽战马——十二匹大型蒸汽战马能拖动飞空艇能以仅次于火车的速度奔跑,尽管飞空艇的高度因此严重受限,但马拉装甲飞空艇对地形的要求还是要比火车低得多。

    尽管朝日议会反复质疑马拉装甲飞空艇的存在意义(尤其是在蜈蚣火车日渐成熟的情况下),但朝日军队仍然在缓慢地生产新的马拉装甲飞空艇。马拉装甲飞空艇的配备,几乎完全是为了压制殖民地的威胁——无论是荒魂亦或是土著刀使——而存在的。很多殖民地并没有铁轨,马拉装甲飞空艇是最快的能够将刀使运送至定居点的手段;而在小规模的土著暴动中,当飞空艇上跳下的刀使小队压制住土著刀使后,通常只需要几声炮响就能平定一次暴动。飞空艇的支持者们甚至在议会上宣称,“如果在六十年前有飞空艇的话,北殷洲现在还会是我们的。”当然,也有大量的议员对此持反对意见。



返回战役设定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