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世界(History of the world)
大戰已經過了20年,曾經的軸心國成員也重新在國際上站好了腳步,然而新聞媒體仍然充斥著永無止境的核試爆與飛彈威脅,直到風之子取代冷戰來到世上,這個世界便開始變得與我們所知的歷史不盡相同。1960年代,文明的歐洲豎起了柏林圍牆的同時、黑暗的第三世界則綻放出民族之花。在蘇維埃,人類開始往地球外踏出第一步;在美利堅,第一台個人電腦出現在家戶之中。
人類遇到風之子的時候,剛好處於太空熱潮的正當中,以此為契機,科技與社會快速進展、區域衝突趨緩,宇航事業的軍民合作特性讓軍事技術比起現實更早下放到民間,以至於整體的科技水準比原先要進步5~10年。故事開始時(1976)的世界,實際上已經具有1980年代的科技水平。
蘇聯發射的太空站滿天密布、美國與北約則在月面建立了基地,宇宙開發投入的鉅額資產讓社會欣欣向榮,同時也衍生了越來越多的紛爭與衝突,在防衛確實有其必要的情形下,原有的外太空條約(Outer Space Treaty)已經不合時宜。因此,1970年,聯合國大會在1672號決議中設立了聯合國外太空開發管理委員會。
聯合國外太空開發管理委員會(太空委員會;CODMOS)United Nations Committee on the Development Management of Outer Space
聯合國外太空開發管理委員會的使命是「監督在外太空開發利用方面的國際合作,設計在聯合國的框架下的有關該領域的項目,推行關於外太空的持續的科學研究以及信息共享,研究在外太空探索方面存在的法律問題。」與此同時,外太空的軍事利用條約也受到放寬,蘇聯主導的軍事太空站:Diamond(Алмаз)、美國的質量投射器均在此時登場。
為了應對前所未有的作戰空間,美國在1972年設立了
空軍太空司令部 (AFSPC),負責以人造衛星和洲際彈道飛彈(ICBM)來保護美國本土,GPS前身的子午儀衛星定位系統也在該部管轄下;蘇維埃最高會議則決定將宇宙假定為一海洋,將宙域作戰單位納入蘇聯海軍(Военно-морской флот СССР)的海軍航空兵及海軍步兵體系,成立
太空人民委員部(Народный комиссариат по Военно космическое)管轄。

由於涉及大型設備的轉移,太空開發的合作比起政治立場更注重地緣性,華約、東亞之於北約、美洲的陣營結構應運而生,日本在這之中便走上了蘇聯合作的道路,而南美國家與美國的關係也因此變得更加緊密、無形中消彌了數次的南美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