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子(Slyph)
1963年,人類在火星遭遇到的第一種異星生物。在環境酷烈的火星上擬態成巨大植物型結構的風之子們被人類所發射的登陸艙驚醒,他們從火星升起、一面吞噬人類釋放的太空探測機,一面緩緩地朝月球而來。關於他們的生態還有許多未解明的部分,尤其那會自動分解的特性讓各方面的研究遲遲沒有進展。

(一群典型的氦(He)型風之子)
風之子是一種生物的同時,也是數百種具有各自不同的解剖學結構的物種的總稱。共通的特性是在富韌性的胜肽外皮內充填著稀薄的氣體,藉此維持形狀並進行運動。第一項被確認到的習性是風之子可以透過將自然界的物質沾附在表皮上,同時生成多層次的皮膜組織進行偽裝與擬態。而他們唯一已知的行為準則就是吞噬所有人造物體,運用皮鞭般的偽足捕獲認知到的目標、翻轉外皮將之包覆在組織內,最後將物體完全吞噬。少數的觀察紀錄中指出,在風之子吞噬目標後,其質量與密度仍然未見顯著的改變,通信器材被吞噬後也彷彿消失了一般完全失去訊號。
風之子的偽足沒有肌肉,而是依靠液壓和氣壓來伸展。一開始確認到的He型風之子的觸手軟弱無力,但已經足一捕獲缺乏運動能力的探測機。但是隨著人類將越來越大型的探測機,甚至是帶有火箭引擎的太空船派向火星,他們的肢體便有了越來越強韌的跡象。已知的風之子在面對火炮時極為脆弱,一旦射穿了主要氣囊,它們便會化作煙霧與胜肽泡沫自動分解。而光學與熱能武器更能利用高熱誘發此一現象,是故接觸到的風之子幾乎沒有任何對人類造成嚴重損害的紀錄。
風之子的分類是透過光譜儀的顯影結果進行的,依據內部含有的氣體比例,被分類為He、N、NH3、PH3型等,其中以He型佔絕大多數,約佔觀測到的總數之75%,並且以R-標示其半徑。多數的風之子都是He型R-10~15,以及少數的N型R-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