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潮与宗教
思潮
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兴盛于蓬勃发展的中产阶级,并深刻影响了上层工人阶级与部分制造业和重工业的贵族。自由主义主张要维持一个小而有效的政府,这样有助于自由贸易与工业发展,自由主义的一种表现形式为“放任主义”:政府不以任何形式参与经济。
自由主义还包括对个人主义的坚信,它由十八世纪末的古典经济学家倡导,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以最大化自己利益为目标使用自己的财产——这包括在谈判时不受法律或劳工协会干涉。
政府最好是君主立宪制,由那些拥有财产、与社会有利害关系的人成立立法机构;这显然不是民主,实际上,当时的人认为没有财产的租客与工人只能任由地主或老板摆布,显然不存在能参与政治中的智慧或独立思考能力。对外政策通过自由贸易进行,政府基本不参与其中。
最后,自由主义者不得不服从供求关系或收益递减的规律,不然就会大祸临头。自由主义与古典经济学坚信,在解决这个时代的各种问题时,必须阻止大政府干预。较小的地方性管理机构就足以管理国家了。有趣的是,他们并不反对五传的成立与它们对刀使的把控。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扎根于工人阶级,但已超出了阶级界限;但直到朝日天皇时代结束,它才成为推动变革的巨大力量。民族主义认为人们被他们共有的历史、语言与文化绑在一起。击败洪秀全的军队使人们为朝日帝国感到骄傲,夸耀他们拥有的军队与精锐刀使。在这个早期时代,民族主义者认为所有群体都有权力拥有并发扬他们的民族认同。不幸的是,其中一部分人在阐述论点时,不由地使用了“我们对他们”的表达,这无疑加重了不同群体的割裂。
古典主义
古典主义诞生于启蒙运动,作为十八世纪的古老产物已经不再流行了。然而,它仍然影响着部分贵族与中产阶级。作为古典主义的基石,启蒙运动推崇理性与自然法则,乐观地认为人类能够将科学知识化为实践,推动发展。古典主义基本上把这种看法延伸到了艺术中,并引入了严格的规则与标准。古典主义者认为政府有义务改革社会,这使得他们与自由主义者常常发生冲突。
古典主义同时还与宗教有矛盾,儒教会对荒魂科技表现出了担忧,而古典主义者对他们的担忧嗤之以鼻,他们认为所谓的不可知与神学都只会拖累科学或政府的严格律法,至于荒魂,各种迹象都证明了荒魂并非什么不可理解的神明,它们同样要遵守某些规律——不管是隐世的法则还是现世的法则,那都是迟早能够解明的自然规律。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是古典主义和启蒙运动的反弹,主要影响了十八世纪末与十九世纪初的艺术家,但在十九世纪中叶也有过短暂的复苏,而且至今在刀使间仍然存在。它并不强调自然法则的冷酷与严峻,而是着重于生活与艺术中的情感和想象。浪漫主义者认为所有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鼓励所有人去积累个人经历与创造力。大自然被视为灵感与美丽的源泉,而工业则是丑陋、约束与邪恶的产物。大部分浪漫主义者都过着自由而激进的生活,戴着撒了粉的长假发(在1830年已经过时了),拒绝唯物主义,在他们的艺术中寻求逃避。他们鼓励女性自己思考,强调的丰富、生动的历史鼓励了民族主义的崛起,也影响了建筑与流行文化。
保守主义
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荒魂又一次蠢蠢欲动,而变革自古就不可能对上层阶级毫无影响。保守主义聚集了那些厌恶科技思想的出现、政府的发展与其对社会干预的人。工业不过是一剂毒药,中产阶级与工人阶级都无比危险,自由主义者过于激进以至于造成了威胁,浪漫主义者根本不负责任,而越发集权的五传更是一群窥伺着权力的饿狼。一般而言,保守主义者反对任何会改变现状的事物,首当其冲的自然就是荒魂科技。那些贵族——他们有着太多能够失去的东西——自然也就成为最保守的保守主义者。除此之外,还有哀悼手工业死亡的小工匠、再也雇不起额外劳工的小农场主、家庭工业的倡导者、以及那些渴望更宽松的时间规划,厌恶严格规则与时间表的人。
尽管许多托利党人都是保守主义者,但也有人意识到改革是势在必行的。然而,他们学会了使用通过逐渐的、经过深思熟虑的默许来接受改变,这样做能限制那些最激进的观点。
与之相反,刀使中几乎没有保守主义者,除去企业家与银行家,她们是荒魂科技与变革的最大受益者——动力具足提高了她们在对抗大型荒魂时的生存率,统一的五传与管理局保证了她们的利益;正也因此,她们对过去的怀念远远弱于对未来的期望。
社会主义
尽管社会主义诞生于大陆且在那更受欢迎(尤其是在太平天国),它的理想对工人阶级有着不可抗拒的吸引力。社会主义者相信政府应当致力于社会福利,改革、规章与视察都是为此目的所必须的手段。自由资本主义(包括私人财产)导致工人阶级遭受奴役,而且只是在拉大贫富差距。然而,这个年代的社会主义者其实只是空想家——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完美社会,所有财产都是公有的,利润由每个人均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武士道
武士道的雏形诞生于信姬王时期,但并没有成文,圆桌武士们以他们的行动展现了武士道,但它并没有被写在书面上。现在所说的武士道实际上源自于唐汉帝国的太宗大帝,他将那些能够强化御刀认可的行为总结记录,创立了最初的七条准则。随着武士制度的流传,武士道也在诸夏大陆传播,并逐渐传到了本州岛。
尽管在最初,刀使们遵从武士道主要是因为这样能加强御刀对她们的认可,但它很快就受到了非刀使的武士阶级的追捧,并在整个中世纪逐渐为所有人所接受。
但好景不长,随着15、16世纪武士阶级的逐渐瓦解,刀使们发现武士道能够给予她们的御刀认同也愈发衰弱,据说这是因为御刀对当时武士阶级的日益堕落不满,当然,学者们也有另一种看法:这是因为刀使自己都对现状都产生了怀疑。有趣的是,尽管武士阶级一日不如一日,甚至有不少武士堕为浪人,但描写武士与浪人行侠仗义的“武士小说”却日益受到追捧,尤其是在辽西邦国。
武士道的衰弱在1605年,《堂吉诃德》出版时达到了巅峰。几乎仅在一夜间,武士道就变成了大家揶揄讽刺的对象,而后,意识到御刀已经对所谓的“武士准则”嗤之以鼻时,刀使们也因为失去了道德准则而陷入迷茫,弱小的道场在动荡中被更强大的道场整合,在朝日诞生了五传中的四所,而诸夏大陆也诞生了统一的刀使道场——并被卷入一场更大的战争中。
如今,几乎没有刀使还会遵守所有的武士道,即便是最符合旧日武士形象的刀使也顶多会遵守其中的一到两条。在解构了御刀认同后,刀使们也只需遵守数条不尽相同的准则便足够,但在这旧日道德与社会变革冲撞的十九世纪,刀使仍旧处于迷茫。
武士道七准则
以下是太宗大帝对武士道的总结。
怜悯:尽管刀使能够与隐世沟通,有着异于常人的力量,但除此之外,她们与他人并无区别。刀使的力量理应用于一切美好的事物,她理应怜悯。刀使理应随时帮助她的同伴,即便没有机会,她也应当去寻找机会。
勇气:要先于胆怯的人行动。像乌龟一样缩在壳中根本不算活着。刀使必须英勇,是,这样风险很高、这样危险很大,但这样才能算是彻底地、精彩地活着。记住,英勇不是盲目行事,它的本质是智慧与勇气,是以尊重与谨慎接受恐惧。
谦逊:刀使不应当残暴。她们不需要证明自己的力量,她们甚至应当在战场上尊敬敌军的刀使。如果失去了敬意,我们与荒魂无异。刀使不仅因为在战场上的强大而受到尊敬,而更应该因为对他人的态度受到尊敬。越是困难的时候,刀使的内在力量就越能得到显现。
责任:对于刀使而言,一旦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她就应当对此负责。她应当接受由此而来的任何后果。刀使还应忠于她关心的人。对于那些她对之有职责的人,她应保持忠诚。
诚实:在与所有人交往时都要保持诚实。要坚信正义,它并非来自其他人,而是来自你的内心。作为一名真正的刀使,诚实与正义中没有任何灰色地带,只有对与错。
荣耀:只有一个人能够审判真正刀使的荣耀——那就是她自己。你所做的决定,以及它的执行方式,已经反映出了你的真实身份。你无法逃避你自己。
守诺:当一个刀使说她将会采取行动,那就相当于她已经做出了行动。没有什么能阻止她完成她要做的事。她不会说自己“言出必行”,也不会说自己“做出承诺”,仅仅是说出来便以足够,刀使向来言行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