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記、In Win 904 Plus開箱簡介 感謝所有網友的批評指教,最後筆者還是決定將這款機殼的設計特色以及安裝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整理出來。也盡量提供一些帳面數據幫助有意了解的改裝玩家對這孩子有個粗略的空間概念。
此處分為兩部分,首先會介紹機殼本身的特色與裝機體驗,接著會探討在改裝時的可用空間並且提出一些簡單的構想。其實這部分主要是把佐鳥自己在弄水冷之前會想知道的東西整理起來,難免會顯得廚了一點,還請多多包涵囉=]
一、About In Win 904 Plus 
機殼四面正面是由4mm厚度的鋁材構成高強度的主結構,一板成形、簡單素雅。

I/O設計在左側下方,方便玩家置於桌面使用。非常特別地提供了兩組USB3.0,要購買這款機殼需要注意主機板是不是支援雙19pin,或者就得另外購買轉接卡囉。
至於本機殼的5.25吋裝置,也位於十分有趣的位置。就如上圖所示,安裝在機殼的最底部、並且由機殼後方出線回到背板。

兩面側面是以四個手鎖螺絲固定的燻黑強化玻璃,如果要清楚看到內部零件的話勢必需要利用燈條由內部打燈;如果不特別那麼做,則是讓機殼維持簡約的時尚外觀。

左右兩側玻璃只需要旋開螺絲即能取下,建議是從下面兩顆鎖頭開始拆,比較不會整片垮下來。玻璃本身以橡膠軟墊固定並防震,相當穩妥。。

內部空間與常見的機殼相比少了右下角一塊形成獨特的配置,將硬碟架直立挪動到上方、並利用正面多餘空間設置了兩片2.5吋硬碟安裝孔位。

另一方面,配件包裡則是詳盡地收錄了主機安裝過程示意圖以及多國語言簡介的彩色說明書;眼鏡布、整線用品、電源延長線和各種安裝螺絲。
因為
904Plus略為電源安裝方式,就算是下置式的電源也滿可能發生電源線不夠長的狀況,所以多付了兩條延長線。

內部正視圖,屬於ATX機殼的緊湊空間佈局。
機殼內的線材數量龐大,已經預先用束帶綑在背板上。
零組件 本次用來模擬裝機的組件是三四年前的舊零件,主要是要看出機殼內的空間配置、以及裝機時的問題點。

ASUS P5B+E6600+MSI N210,希捷160G硬碟以及型號不明的黑色噴砂電源,就一些跡象來看應該是鋼彈系列,不過瓦數不太清楚。這台本來是鳥爸在用的電腦,經過幾次汰換之後就堆在倉庫裡沒有動過了。

主機板安裝區域,可以看到在一體成形的4mm厚面板中是2mm鋁板構成的內部結構,為了減少表面的鉚接痕跡設計成雙層架構,於頂部及正面有一段縫隙。
CPU背部自然是鏤空的,背線的預留孔數較少,留下相對簡潔的視覺感受。

主機板安裝後,頂部是完全沒有空間的,不過這邊因為是設計成雙層結構,在主機板的出線處有從頂部做L型的開口,一般4pin線材是可以直接穿過的。不過還是建議先將設置在上部的電源穿出後再安放主機板。

主機板安裝方面,使用M35螺絲,也就是電源和側板使用的粗牙螺絲進行鎖固,統一了部分規格,少部分不方便使用M35螺絲的主機板(例如加裝了防塵罩的主機板)會稍微卡手一點。
其實筆者滿喜歡以前的主機板上特有的工業感的,甜甜圈形的電感、滿布在表面的柱狀電容,頗為可愛。
904Plus與前做的主要(或者說唯一)差別便是電源架設計的改變。
904Plus將電源的安裝空間更改為類似
901的突出式設計,使得電源的安裝空間由原本的18cm來到268mm,不過可以看到後方的支架上半部式遮住的,這對正常規格的電源會產生一點問題。

因為原本設上電源只能朝上安裝,電源的進風部會像圖上這樣被遮住一半,對比較熱情的電源來說會構成不小的問題。
在好的方面,除了可以安裝比較長的電源之外,對筆者而言更喜出望外的是,這一區域空出的約10公分見方的空間非常適合用來安裝幫浦及水箱,這是
904所沒辦法做到的(當然仍有其他解決方式)。

其實因為相對於頂部,延伸支架的底部反而是開放的,有需要也可以按電源本身的設計將電源向下安裝。不過電源的鎖孔只提供向上的鎖孔,沒有多向鎖點的電源就只能乖乖朝上放囉。

強制朝上的結果無可避免地會造成電源線的長度問題,尤其對傳統上置電源而言24pin及CPU 4pin多半會拉不到。迎廣在這裡提供了24pin的裸線延長線,儘管煞風景,為了走背線這邊也只好先乖乖使用。

背部7組可重複使用的擋板為無沖孔設計,值得注意的是
904的寬度設計較現行的主流規格為窄,支援總高度在14公分上下,安裝4分管水冷時側面出水頭的走管會比較傷腦筋。
手邊可以確定的是,
904Plus不相容
ASUS Poseidon系列顯卡的側面出水,這也是筆者沒有拆下手邊的零件來組裝的理由之一。

話雖如此,當顯卡安裝在第二槽以下時,儘管同時使用正面的2.5吋硬碟架,仍是可以支持長36公分的大型顯示卡。

主要的硬碟安裝空間是三組EZ-Swap快插式3.5吋硬碟架,扳開頂部固定扣後即可將硬碟模組抽出。

已經預先將SATA線及SATA電源整合固定在後方,僅需將硬碟固定在架上推入插上。

硬碟架為塑膠製,同時支持2.5吋及3.5吋硬碟安裝。安裝方式就是將她抝彎把硬碟卡進去… …我才沒有覺得有點掉漆呢。

就像這樣向內推入,不用再另外插線。

前置I/O的連接線皆以塑膠蛇皮網包覆,質感不差但稍嫌僵硬。
由於提供的兩組19pin大多數主機板並沒有支援,所以原廠也附了一條19pin轉9pin USB2.0的轉接線。

正面內側有兩片可以拆下的托盤,提供2.5吋裝置安裝,也可以利用這些鎖點來鎖水箱之類的。

本機殼唯一的進風扇位在正面底部,14公分規格,同樣使用手鎖式托盤安裝。I/O面板的線材就從這底下通過。

機殼內的幾個手鎖螺絲都是這樣的二段式螺絲,轉開支後不會掉得到處都是還滿方便的。

可以支援12及14公分風扇的安裝,這當然也代表,可以用來安裝水冷排。

常規的2槽式顯卡安裝在第二槽時,前方約有11公分高的空間可以用於水冷排的安裝,這意味著雙風扇搭配4.5公分厚排的推─拉散熱是可能的。

進風口下方搭配的是14公分的濾網,使用強力磁鐵吸附在底部。

下方的5.25吋安裝空間,將擋板轉開即可用於安裝光碟機、讀卡機或風扇控制器等等。

背部側面並沒有開口,而是由機殼的後方出線、再回到機殼內部,這一個凹口的寬度只有1公分,線材較粗的話會走得比較辛苦。
先前在思考
904的水冷改裝時,這個安裝位置也是非常重要的水箱+幫浦安裝空間,利用單槽水箱+迷你幫浦便可以在最緊湊的空間條件下建構出水冷系統的心臟。

機殼後方的系統風扇位置,支援90mm系統風扇,權充排風之用。

後方的沖孔可以搭配長型螺絲外掛120或140mm的水冷排,不過掛在外側會難看一點、掛在內側的話容易影響到背部I/O的走線、或者必須單依靠機殼內的9公分風扇直吹。

背板與外框之間的距離為6.5公分,一般如果將薄型水冷排(3cm)直接安裝在後方而不加掛風扇,是可以勉強不影響主機板後方出線的,但若是想加掛風扇,就得考慮將風扇安裝在外框內側、冷排掛在後方的配置;或者使用比較少見的90mm/80mm冷排做安裝了。

剛才好像就有提到這個問題,
904Plus機殼本身的線材相當粗壯、包覆的蛇皮網雖然維持了質感,但也讓線材僵硬難走,在安裝上需要比較大的耐心,才能做好整線的工作。

機殼背部的走線空間為2(底部)/2.5(背部)公分,走線配合的好的話也是可以讓水冷管走背部的。這邊利用本次沒有使用的5.25吋位置將多餘的線材藏起,並使用蛇管束線帶勉強完成了藏線。

因為背部也是燻黑玻璃,走線沒有做好的話細看之下其實會有點尷尬…

裝M-ATX小板的話看起來似乎還有點餘裕,不過大板一上整體是偏緊湊的。
一方面應景、一方面手邊沒有多餘的燈條,拍照時內部用的是裝電池的聖誕燈泡(笑。這樣的光源顯得太弱了點,不怎麼看得到內部。
二、Water Cooling of In Win 904 Plus 儘管
904Plus並不是以擴充性著稱的設計,然而對自虐體質的佐鳥而言,連
七公升的小主機都能做水冷改造了,又為什麼在她身上就辦不到呢?
以下將探討使用ATX主機板、29公分雙槽顯示卡(
ASUS 980 STRIX)、16公分電源(
SeaSonic P 760W)規格下,可用於水冷改裝的空間,並且以簡單的合成圖做說明。
一體式水冷安裝 
首先,
904Plus原本即有支持背掛12/14公分水冷排,雖然不太好看,不過掛在後方再額外安裝風扇在散熱效果上會好一些。即使外框和背部之間的距離有達到65mm,不過若是放進了風扇加冷排(55mm)剩下的1cm將無法供主機板背後的線材通過,當然,如果不安裝風扇選擇靠機殼內的90mm風扇做散熱,就能將設備全部納入外框內了。
至於進風處雖然空間理想,單就厚度而言甚至可以安裝
TD03這樣厚達7公分的冷排+風扇之後再加一顆風扇,不過相對的,在走管上就會比較勉強,這個網頁中,有使用者使用
CoolerMaster 120M(管長310MM)拉到這個位置,不過看得出來走管相當勉強,建議要利用這個位置安裝12/14公分冷排的話,選擇水冷管至少達400MM長度者會比較理想。
接著是diy水冷時的空間運用,分別討論幫浦、水箱、冷排適合的安裝位置,以及一些水路安排上可能會遇到的問題。
幫浦配置 
如前面所提到,在安裝正常大小的電源供應器時,電源供應器前方將會有一塊可以用來安裝幫浦的空間,扣除電源線走線空間、稍微壓緊一點,將能撐出8~9公分的寬度,足以安裝
D5及
京威等體積較大的幫浦。
如果安裝的電源較大,那麼底部5.25吋裝置的部分也能運用單槽水箱搭配小體積幫浦如
DDC、或Alphacool的
DC-LT水箱幫浦提供系統動能。在這個狀況下,可能就需要對底部側面做一些加工,將水路由背線空間拉進機殼內的做法。
另外,若有適合的幫浦支架,也能利用機殼正面的2.5吋硬碟鎖點、後方的系統風扇鎖點安裝幫浦。
水箱配置 
水箱的安裝方面一般比較自由,圓柱水箱可以透過簡單的固定安裝在CPU區域的前方、以及正面多餘的空間,此外則是先前提到的單槽式水箱、可以安裝在底部的5.25吋裝置處。
水冷排配置 
除了如同一體式組裝的安裝方式外,自組水冷時,也可以運用進風扇底下的空間進行薄型冷排的安裝,配合一點MOD作業,將水路收回機殼內。系統風扇處當然可以安裝90mm冷排,而外框與背部的65mm空隙,則可以嘗試尋找比較少見的160mm、180mm冷排安裝在系統風扇這側,這樣便能在不妨礙線才通過的狀態下,設置較大面積的冷排。
其他事項 由於
904PLUS設計緊湊,在水冷系統的配置上難免碰上一些問題,以下就筆者在開箱測量下來的感覺提出一些可能的問題。
1、機殼深度較淺,顯卡出水需搭配適當轉接頭
904Plus的散熱器支援深度為14.5公分,在安裝顯示卡水冷頭時需要注意水冷管是否有被壓迫到,搭配適當轉接頭。一般垂直出水的全罩式水冷頭安裝當然完全沒有問題,不過使用特殊的轉接橋、或者特別長的出水頭(像是
Poseidon系列顯卡)的時候,就要仔細確認能否使用了。
2、背部水冷排內置困難
雖然後方的空間有65mm,不過實際安裝上,使用120/140mm冷排時,出水頭會因為距離過短很難配合機箱上方的開孔安排水路,而需要拆除90mm風扇或者改為背掛。

3、使用單槽式水箱+幫浦時,背線水路難走
如果把幫浦裝在5.25吋的位置,那就必須在機殼側面開個洞讓水管走背線、否則就得從背面繞一大圈從擋板或頂部進入機殼(這樣也不錯)。一般四分厚管的外徑差不多19mm,而5.25吋裝置側邊背板的寬度只有20mm,雖然不是無法通過,不過空間上相當窘迫、
904Plus本身線材也很粗,如果想走背部可能還是只能上到三分厚管吧。
三、小結 隔了幾天才發出這篇來,除了畫圖之外,有部分原因則是花了點時間思考網友的意見、把最近的方向和朋友商量過的結果。因為筆者寫過的改裝及開箱文還不多,每一次都是在自己能做到的事和做不到卻想做的事情之間掙扎,也尚未試出比較適合筆者的寫法。
反省了這次的做法,未來應該會更集中在作業及硬體本身的介紹上,專心做好改裝及開箱吧。如果您讀到了這裡,對不起,讓您連筆者的牢騷也一並看進去了。讓我樂在其中的作業,希望整理出來讓看的人也能看得開心;可惜這次似乎適得其反了,我仍然在猶豫未來應該怎麼繼續寫才好。
那麼,這次真的是明年見了,晚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