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天:
如果回头观察合作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
1.一旦此时此刻我们确立一个决策,它就会改变未来我们所做出的所有决策
这能很明显的从我们合作的过程中看出来,如果我提出了一个根本概念,我说它的集合是,它的关联是;所以我做了一个决策。接下来当H向我解释他的根本概念时,无论我处于何种程度上的接受,在未来的某一时期,这一个我事先确立的决策一定会以某种方式回归。
例如当我做出了一个假设,那么无论它是如何的不实用,不合理,只要我不从全面性的角度去看,我不从其他可能性的角度去看,那么我会建设出一大堆以此为基础,达到解释某种效果的设定。每当这种时刻来临,我总是尝试找些什么东西提醒自己去往最经典的模式上设计;啊……我想我找到方法了,那就是模型。
该现象数十次的反复发生,几乎可以由假设跳到理论了……也许我们可以称它为定律?但我由衷、迫切的希望能看到一次特例
愿我们能在每次做出决策时,能够看到这一决定带来的所有后续影响,而不单单将之看作一个结果。
2.只要是文字,就会被忽略。
我们彼此讨论了许许多多的观念,但在最后,唯独确立融入了我们个人体系中的、或者写进了流程图的,才会保留下来。
至于一些讨论过的东西……我想我们基本上忘得七七八八了
3.原理使合作陷入争议
我们尝试了原理讨论、模型讨论、现象讨论……但最终,凡提及事物运作原理的,无论是设定,还是设定方法,均会引起争议。
最大化降低争议的方法尚未找到,但实事求是的执行(而不是提出解决方案),是一种我们可以观察到争议率很低的方法。
但同时,在某些争议后(我们尚未确立这个现象的原理),我们能够更全面的看到整个问题,也更容易接受新的体系概念。也许这是因为契合度的问题,也许它是争议本身的某种机制起了作用,我们并没有足够的次数下一个断定,为何会引起该现象,但这现象是存在的。
——尽管争议让合作变得及其疲惫
4.对一个流程的,概念上的缺失,导致沟通极其困难
我们需要流程图!
任何讨论都基于事实、流程,离开了流程图,除非我能掌握对方体系的所有关联,否则必定有所遗漏,这也将导致困难的概念沟通,更不用谈建设了。
并且,对于不认同的,原作者会以原体系为基础,构建一个框架以成立更大的集合,不断的更替导致了一定程度上的信息丢失。
5.原理固然重要,但我们是视觉动物
http://dnf.duowan.com/s/jnmn/ngj.htmlhttp://www.bilibili.tv/video/av439878/http://cp.tiancity.com/homepage/v3/material/charater.html原理可以帮助我们建设世界观……,但它是否真正的高效却尚无法下断定,只是我们知道,应用上的设定若能基于视觉所见,产量效率是很高的
例如我们试图用原理建设一些寒冰世界观在生活上的应用,但一天的成果远低于观看10分钟【DNF】战斗动画(视觉风格)的成果
毕竟艺术总得基于点什么之上,我想。
6.提高创意
目前发现奏效的方法,因为现象样本数不足,这些假设将来极有可能被推翻:
对着某个地方发呆十秒,什么也不想
观看艺术作品
分歧
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我们的原理体系最终决定相互独立,而不孤立。
为了不干扰到对方的操作,我们将彼此的距离拉开,并且截断了“世界观侵蚀”的长线——它实际上没什么用了
事物模型化记录1
模型化2:纸团